3、基本规定3、0。1,采空区地面建 构.筑物地基处理设计等级,是按照地基基础设计的复杂性 技术难度和采空区场地特征确定的、地基处理设计等级采用三级划分。位于急倾斜煤层采空区露头地段。非正规开采的小窑煤矿采空区.复采及多煤层开采采空区上的建.构。筑物,由于上述采空区地段具有变形不连续。场地稳定性差及变形危害大等特点,将上述场地上建、构。筑物划分为甲类,开采煤层倾角α 15,地表平坦、且达到超充分采动,采动影响范围内无大型地质构造时,最终形成的静态地表移动盆地、图1、可划分为移动盆地的中间区域 移动盆地的内边缘区,移动盆地的外边缘区.移动盆地边缘区包括内边缘区.又称压缩区域 和外边缘区 又称拉伸区域。移动盆地的内边缘区一般位于采空区边界附近到最大下沉点之间,在此区域内,地表下沉值不等.地面移动向盆地的中心方向倾斜 呈凹形。产生压缩变形、一般不出现裂缝.移动盆地的外边缘区位于采空区边界到盆地边界之间。在此区域内,地表下沉不均匀.地面移动向盆地中心方向倾斜 呈凸形,产生拉伸变形,当拉伸变形超过一定数值后 地面将产生拉伸裂缝 基于煤矿采空区场地地表移动盆地的上述变形特征 将置于采空区移动盆地外边缘区上建、构。筑物划分为甲类 塌陷。滑坡,崩塌.地裂缝发育均具有变形突变性,变形量大,对建 构,筑物危害大等特点、因此将置于上述场地上建,构 筑物划分为甲类。考虑到采深采厚比、30的浅层采空区。其垮落带.裂隙带发育往往位于拟建,构、筑物基础主要持力层范围内.对建筑稳定性的影响较大.且浅层采空区更易于受到建筑施工过程中爆破,振动等的影响.发生活化.停采时间t、2.0Hd或、1年的采空区场地,其距离采煤作业结束时间短。采空区变形稳定性差且更易于活化,故将此类采空区建。构、筑物地基处理等级划分为甲级 3,0、2,本条为强制性条文 必须严格执行、煤矿采空区地基处理设计应在煤矿采空区岩土工程勘察的基础上进行 通过勘察、充分了解,掌握采空区特征.并对采空区场地的稳定性和建筑适宜性做出评价 结合拟建建,构 筑物特征及其变形要求,选择适宜的煤矿采空区地基处理方法,确定处理目标。3 0.4,采空区地表移动延续时间,图2,是根据最大下沉点的下沉与时间关系曲线和下沉速率曲线求得的。下沉量达到10mm为移动期开始的计时时间,当连续六个月下沉值不超过30mm时。可认为地表移动期结束、从地表移动期开始到结束的整个时间称为地表移动的持续时间,在移动过程的延续时间内,地表下沉速率大于50mm、月 1 7mm d.煤层倾角小于45 或大于30mm 月.煤层倾角大于45、的时间称为活跃期,从活跃期结束到移动期结束的阶段称为衰退期,本条建议采空区地基处理宜在地表移动变形衰退期结束后进行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 采空区地表移动活跃期地表下沉速率大于1.7mm d。下沉速率大 下沉量较大,在衰退期其累计下沉量仍然较大,下沉速率仍远大于建.构、筑物沉降稳定速率0。01mm.d。0.04mm,d。此阶段进行地基处理、处理后需要有相对长的时间进行变形监测、以确定此时场地下沉速率是否会影响到建、构,筑物抗变形能力.第二.在采空区地表移动衰退期结束后进行地基处理。可以使采空区地表移动及变形较为充分。增加场地的安全稳定性 减少治理费用,第三、采空区是,种不良地质灾害。选择采空区场地作为建筑场地应持十分慎重的态度 避免由此造成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本规范要求采空区地基处理在地表移动衰退期结束后进行、对于在地表移动衰退期未结束而要兴建、改,扩,建,构,筑物永久工程的。应先进行专项技术论证 后实施地基处理.并应避免在地表变形活跃期进行采空区地基处理 3。0、5、本条中所列采空空洞.采煤巷道,废弃井筒等均为引发建、构,筑场地及地基变形,稳定性差的主要根源、另外。地表裂缝、塌陷坑等采空区地表变形产物也对场地及建,构 筑物变形有影响、因此确定为采空区地基处理的主要对象、3.0,6,采空区处理面积的计算主要通过计算采空区处理范围的长度和宽度来确定、采空区处理深度按照采空区盆地中间区与采空区盆地边缘区进行区别,3 0。7、煤矿采空区开采方式主要包括房柱式开采,条带式开采.壁式开采和充填开采等、其中长壁式开采指采煤工作面长度一般在60m以上、分走向长壁和倾斜长壁,走向长壁采煤法指长壁工作面沿矿层走向推进的采煤方法、倾斜长壁采煤法指长壁工作面沿矿层倾向倾斜推进的采煤方法、短壁采煤法指采煤工作面长度一般在60m以下的采煤方法,房柱式采煤法是在煤层中开掘一系列煤房、采煤在煤房中进行,保留煤柱支撑上覆岩层的一种开采方式.条带开采将开采区域划分成规则条带。采一条、留一条.以保留煤柱支撑上覆岩层的一种开采方式、充填开采指在采空区内充填水,砂、矸石,粉煤灰等充填物的一种开采方式,1,本款中所指的煤矿开采条件下形成的煤矿采空区场地.其地基处理适用方法较多 而优化选用地基处理方法则需要根据本规范各章节中规定的地基处理方法的使用范围.地基处理技术难度 是否经济等综合比选、2.表3、0,7。1中覆岩类型的划分按照岩石的完整程度。抗扰动能力及天然单轴抗压强度划分为坚硬岩,中硬岩和软弱 极软弱岩三类,其中岩体完整 抗扰动能力强、天然单轴抗压强度大于60MPa的上覆岩层定义为坚硬岩 岩体破碎、抗扰动能力弱 天然单轴抗压强度小于30MPa的上覆岩层定义为软弱。极软弱岩、介于坚硬岩与软弱,极软弱岩之间 天然单轴抗压强度介于30MPa,60MPa之间的上覆岩层定义为中硬岩 其中局部坚硬岩指采空区上部一定高度赋存有一定厚度的坚硬岩。当采空区上覆岩土体中存在有60,以上坚硬岩时 可视为主要为坚硬岩,3、表3.0,7、2中采空区的划分按照采空区埋藏深度及采深采厚比划分为浅层采空区 中层采空区和深层采空区三类、其中浅层采空区为采深小于50m或采深采厚比H。M小于30的采空区,中深层采空区为采深大于或等于50m且小于或等于200m或采深采厚H M大于或等于30且小于或等于60的采空区 深层采空区为采深大于200m或采深采厚比H,M大于60的采空区.3 0.8。3.0、10、对同一采空区场地存在采空区类型和开采深度差异时。分区 分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或采用相同的处理方法时选用不同的工艺参数进行采空区处理 以针对不同的采空区特征、达到采空区地基处理最优效果、并应根据不同处理方法预测场地的变形特征 采用建筑措施及地基处理措施调节差异变形。满足建筑使用要求,3,0、11、现场试验和试验性施工过程中.当检测的处理结果不符合设计要求时.应分析查明其原因。并修改设计参数或调整地基处理方案、施工过程中应加强监测、采用信息法施工和动态设计原则,及时修正设计参数、优化设计方案,试验性施工成果经验收合格.可作为场地地基处理施工的一部分,3,0、14.煤矿采空区地基处理施工进行的地表移动变形监测,其监测内容、频率与采空区勘察阶段的地面变形监测相同 监测内容主要为地表水平位移、地表垂直位移、地表裂缝监测及建.构.筑物变形监测.深部位移监测等,其监测与采空区地基处理施工同时开始.在施工结束后。地表变形趋于稳定且符合场地稳定性标准后可停止观测,煤矿采空区地基处理施工期地表移动检测应与采空区勘察期间的监测做好衔接,3,0、15。对于经煤矿采空区地基处理后新建或改.扩.建的建,构.筑物,应按照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中的规定进行变形监测、变形监测的时间包括施工期和使用期两个部分。并以实测资料作为建筑物地基基础工程质量检验的依据之一,建筑物施工期的观测日期及次数.应根据施工进度确定,建筑物竣工后的第一年内。每半月观测一次、以后进行适当延长、在建筑变形达到稳定标准后。仍需继续进行观测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