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食用农产品。第四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按照法律,法规和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坚持源头治理原则,负责食用农产品从种植,养殖。环节到进入批发,零售市场或者生产加工企业前的质量安全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负责食用农产品进入批发,零售市场或者生产加工企业后的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村、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应当建立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衔接机制,食用农产品生产者,销售者应当严格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和其他有关规定、保证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第五十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保护性措施 禁止向农作物生产区域排放或者倾倒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产地环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村,林业和草原等有关部门应当建立食用农产品产地安全监测管理体系,落实食用农产品生产记录、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检验检疫和产品认证等监管制度,加强食用农产品产地安全调查.监测和评价,食用农产品生产者使用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应当符合法律.法规和其他有关规定、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用量。并严格执行农业投入品使用安全间隔或者休药期的规定,有机食品的食用农产品生产者应当按照规定和标准使用农家肥,生物肥,有机肥 采用物理、生物等方法防虫治病,严禁使用化学合成的农业投入品。第五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产品的生产经营主体.进入国家、省级农产品质量追溯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和引导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等生产经营主体进入国家.省级农产品质量追溯公共服务平台,或者自建质量追溯平台,推动实现食用农产品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追究、第五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产业发展规划 根据产地环境和国家有关标准的要求、确定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食用农产品生产基地,整合各类涉农资金.优先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食用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 第五十三条.省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生态环境行政部门 根据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质量标准对生产区域大气 土壤。水体进行监测.认为不适宜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食用农产品生产的,提出禁止生产意见、并通报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第五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建立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监督管理体系,严格执行绿色食品原料产地环境标准、农业投入品使用准则、产品标准 包装通用准则等规定、加强对产品认证的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对绿色食品 有机食品的食用农产品生产者开展特定技能培训和技术指导。第五十五条 鼓励和支持企业.科研院校,农民合作社进行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研发,产业发展。产品精深加工等活动,建设省级和区域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批发交易中心、设立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专营店,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电子商务.培育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品牌 第五十六条 鼓励和支持农作物种植。畜禽饲养,水产养殖等各类经营主体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食用农产品生产。并获得相关认证,鼓励行业协会等符合条件的主体 为特定区域内生产的具有独特性的农产品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和地理标志商标注册。禁止冒用食用农产品质量标志 第五十七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国务院、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禁止非法种植转基因玉米,水稻 大豆等粮食作物.禁止非法生产.经营和为种植者提供转基因粮食作物种子 禁止非法生产,加工、经营转基因食用农产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转基因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制,严格加强监督管理.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负责对种植转基因农作物进行监督管理、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对经营转基因食用农产品未按规定标识进行监督管理,海关负责对进出境转基因食用农产品进行检验检疫以及监督管理.第五十八条.食用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者对进入市场销售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负责,应当遵守下列规定,一。建立健全食用农产品安全管理制度 配备专职或者兼职食用农产品安全管理人员 专业技术人员.开展食用农产品日常检查工作、二,按照食用农产品类别实行分区销售,保证销售和贮存食用农产品的环境.设施,设备等符合质量安全要求 三 建立食用农产品入场销售者档案 记录入场销售者名称、联系方式,社会信用代码或者身份证号码、住所.食用农产品种类 进货渠道,产地等信息、档案保存期限不得少于销售者停止销售后的六个月、四 建立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公示制度、在市场醒目位置设置信息公示栏、公示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食品安全管理人员。食用农产品检验结果、以及不合格食用农产品处理情况 投诉举报电话等信息 五.查验并留存入场销售者的社会信用代码或者身份证复印件。食用农产品产地证明或者购货凭证,合格证明文件、六、发现违法行为或者存在潜在食品安全风险隐患的、及时制止并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报告、七、定期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报告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相关信息、第五十九条、进入集中交易市场销售的食用农产品 应当具备下列有效证明之一.一,产地证明 二,购货凭证 三。销售者自检出具的质量安全合格证明、四.有关部门出具的质量安全合格证明,五 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或者地理标志产品证书复印件。需加盖获证单位公章。不具备前款规定的有效证明之一的、批发市场开办者应当进行逐批留样检验或者快速检测。具备前款规定的有效证明之一的。批发市场开办者应当进行抽样检验或者快速检测.其中,具备前款第四项和第五项规定的有效证明之一的,可以适当降低抽样检验检测频次。具体步骤和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在本条例施行之日起六个月内制定,并报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生产的食用农产品.由本单位出具产地证明,鼓励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合作社 自行或者委托检测机构.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进行检测。出具质量安全合格证明。畜禽肉类进入集中交易市场销售的 应当附有检验。检疫 合格证明和检疫标志、但是销售由加工企业以肉类为原料再次生产加工的肉类除外,第六十条,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开办者应当履行下列职责。一。与入场销售者签订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二 印制统一格式的销售凭证。载明食用农产品品名.产地,数量,销售日期以及销售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鼓励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开办者与取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农产品地理标志等认证的食用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或者生产加工企业。签订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合作协议、第六十一条,销售按照规定应当包装或者附加标签的食用农产品,在包装或者附加标签后方可销售、包装或者标签上应当按照规定标注食用农产品名称,产地 生产日期等内容、对保质期有要求的.应当标注保质期,保质期与贮藏条件有关的,应当予以标明,有分级标准或者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应当标明产品质量等级或者食品添加剂名称。进入市场销售的食用农产品 在包装,保鲜,贮存、运输中使用保鲜剂.防腐剂等食品添加剂和包装材料等食品相关产品 应当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强制性规范,第六十二条,经营多个品牌的生鲜肉品应当实行分区销售、进行明示,并在销售凭证上注明屠宰厂,场,名、引导和鼓励生鲜肉经营者实行品牌销售或者专柜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