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铁路。公路测量6 2、1、考虑到所在的地区.线路位置要求同国家点附合有一定的困难.最弱点点位中误差可按满足1.1000。或1 2000。比例尺测图的需要。故附合导线的长度在3,3节规定的基础上放宽一倍,6.2.2,关于铁路,二级及以下等级公路的平面控制测量 1,导线测量是铁路。公路线路测量的常用方法 为了使导线能得到可靠的检核和防止粗差 故提出联测要求,当导线联测有困难时 应预先用GPS测量方法进行控制点加密.2,表6 2,2中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的相关指标。较、93规范、而言 作了适当的调整和完善。去掉了很少采用的真北观测方法和限差 测角中误差采用三级导线和图根导线的指标值,根据实践和理论分析 为了减小导线的横向误差,应尽量减少转折角的个数,导线边则宜长些,但考虑到定线和地形测图的需要 导线平均边长限定在400 600m较为适宜,6,2 3。关于铁路,二级及以下公路的高程控制测量 根据本规范4,2。1条规定五等的每千米全中误差为15mm.而线路端点高程中误差要满足1、2000比例尺测图需要,取基本等高距的1,20,即mh。10cm。由中误差公式mh,Mw计算可得L、44km。为了留有一定的储备精度。并与平面控制的联测距离相协调、故规定水准路线应每隔30km与高等级水准点联测一次。6 2。4,定测放线测量的技术要求。1,由于定测与初测阶段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对定测时所收集的控制点成果必须作相应的检测。确保定.初测成果的一致性。检测的精度要求与初测一致、即要求采用五等水准的精度,2.极坐标法和GPS。RTK法定线.是目前较常用的方法.3.对于交点的水平角观测.根据铁道部门的实践经验,确定正交点点位,有时会遇到各种障碍、直接设置仪器会比较困难。通常采用副交点观测代替、为防止误差累积 故规定副交点观测2测回、4,铁路 一级及以上公路的测量限差相当于图根导线的指标、而二级及以下公路的限差比图根导线的指标还低一级,是容易达到的,6。2。5。定测中线桩位测量的技术要求。1、相关的中线桩,都是线路中线控制的必要桩位,2.本款综合了铁路 公路行业对线路中线桩的间距要求 3、对中线桩位测量的直线和曲线部分的限差 分别列表.其限差分为两档。即铁路,一级及以上公路列为一档.二级及以下公路列为另一档 规范表6,2.5、1和表6 2,5、2中的相关精度指标、主要是基于传统的曲线测设方法制定的 此次修订仍采用这些精度指标 对于全站仪测设曲线也是很容易达到的。传统方法进行曲线测设的纵向闭合差,主要由总偏角的测角误差.切线和弦长的丈量误差所构成 通常。总偏角的测角中误差将使计算的各项曲线要素产生同向误差,这种误差在曲线测设中互相抵消。切线和弦长丈量时的系统误差在纵向闭合差中影响甚微,偶然误差是影响纵向闭合差的主要因素,4,断链桩应设在线路的直线段,本次修订突出这一要求。当然按作业习惯也可设立在直线上的百米桩或20m整倍数的桩上.本规范不做严格要求。5.中线桩位高程测量的限差,是按下式计算.当起算点中误差m起取用15mm.五等水准、测量中误差m测取用20mm 图根水准.时,即有50、6,2.6、横断面测量限差公式。是依据误差理论统计出的实用表达式。6.2,7,为保证线路工程质量.要求在施工前进行中线桩复测。并将复测数据与原测成果进行比较、改正超限的桩位。确保所有施工中线桩位置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