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水准测量4.2、1,关于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1,本规范水准测量采用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的精度系列与现行国家标准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和。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相同.虽然这一系列对工程测量来讲并不一定恰当适宜,但从水准测量基本精度指标的协调统一出发。本规范未予变动 五等水准是因工程需要而对水准测量精度系列的补充,其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仍沿用,93规范,的指标。2,本条所规定的附合水准路线长度,在按级布设时.其最低等级的最弱点高程中误差为3cm左右.已考虑起始数据误差影响 3,本条中的附合或环线四等水准测量,工测部门都采用单程一次测量,实践证明是能达到规定精度的、因为四等水准与三等水准使用的仪器。视线长度、操作方法等基本相同 只有单程和往返的区别,按此估算。四等水准单程观测是能达到规定精度指标的,4 关于山地水准测量的限差。在山地进行三.四等水准测量时,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其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的限值可适当放宽、分别为,15和 25.但实测中。其限差常以测站数n来衡量,为此将上述限差转换为每站中误差的限差。通常每千米按16站计算.即 5、结点间或高级点间的路线长度,是基于以下两种图形进行推论的,图2中、表示高级点。表示最弱点,由于图形的对称性、图中未标出全部最弱点。图2,单一附合路线和最简结点网、推论可知,附合水准路线的最弱点在路线的中部、结点网的最弱点位于每个环节的3 4处 欲使两种图形最弱点的高程中误差相等、结点网的各环节长度应为单一附合水准路线长度的2,3倍。故本规范表4,2 1的注1中,采用0.7倍的指标、4 2 2。关于水准测量所使用的仪器及水准尺、1,本次修订补充了.三等水准测量所使用的补偿式自动安平水准仪的补偿误差,α不应超过0、5 数字水准仪条形码尺米间隔平均长与名义长之差、不应超过0、10mm的要求、2,对于水准仪的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i。水准尺的米间隔平均长与名义长之差的限值.仍采用、93规范 的指标,以上两款中的相关检验指标是根据多年来实践经验得出的,也与仪器的等级相适应,同时也是作业中应当满足的。4。2,4。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指标 是基于不同型号的水准仪和不同类型的水准尺,按水准观测的误差理论进行分析推算。并结合历年来工程测量单位的实践经验,补充,调整而成的.规范修订将数字水准仪归类于相应等级的光学水准仪中,并按相应等级的要求作业。4。2 6,由于交通,水利等国家基础建设的快速发展.跨河水准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越来越多.故本次修订增加跨河水准测量内容,跨河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是根据我国航务测量部门长期的经验总结制定的。对于工程测量单位较少涉及的大型跨越项目、跨越距离、400m。其技术要求 可参考相关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执行,必要时.在满足工程精度要求的前提下,也可单独制定跨河水准测量方案 4.2.7、关于水准测量数据处理的精度评定公式。水准测量的精度评定.通常采用.42.43.两个公式计算 42、式是利用测段的往返高差不符值来推求水准观测中误差.主要反映了测段间偶然误差的影响。因此称为水准测量每千米高差的偶然中误差 43.式是利用环线的闭合差来推求水准观测中误差,反映了偶然误差和系统误差的综合影响,因此称为水准测量每千米高差的全中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