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水准测量4。2.1。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2.1的规定,表4、2.1,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注 1。结点之间或结点与高级点之间、其路线的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足的0.7倍、2.L为往返测段.附合或环线的水准路线长度.km。n为测站数。3,数字水准仪测量的技术要求和同等级的光学水准仪相同。4 2,2 水准测量所使用的仪器及水准尺.应符合下列规定,1,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i,DS1型不应超过15.DS3型不应超过20,2、补偿式自动安平水准仪的补偿误差。α对于二等水准不应超过0,2,三等不应超过0。5.3,水准尺上的米间隔平均长与名义长之差、对于因瓦水准尺.不应超过0。15mm。对于条形码尺。不应超过0。10mm,对于木质双面水准尺.不应超过0,5mm。4,2,3、水准点的布设与埋石.除满足4.1 4条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将点位选在土质坚实.稳固可靠的地方或稳定的建筑物上 且便于寻找.保存和引测 当采用数字水准仪作业时。水准路线还应避开电磁场的干扰,2、宜采用水准标石.也可采用墙水准点 标志及标石的埋设应符合附录D的规定.3,埋设完成后、二.三等点应绘制点之记.其他控制点可视需要而定 必要时还应设置指示桩.4、2、4,水准观测,应在标石埋设稳定后进行 各等级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 2,4的规定。表4。2,4。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注.1。二等水准视线长度小于20m时,其视线高度不应低于0 3m 2.三.四等水准采用变动仪器高度观测单面水准尺时,所测两次高差较差 应与黑面。红面所测高差之差的要求相同,3.数字水准仪观测.不受基,辅分划或黑 红面读数较差指标的限制,但测站两次观测的高差较差.应满足表中相应等级基.辅分划或黑、红面所测高差较差的限值。4,2、5、两次观测高差较差超限时应重测、重测后 对于二等水准应选取两次异向观测的合格结果,其他等级则应将重测结果与原测结果分别比较 较差均不超过限值时 取三次结果的平均数,4.2,6,当水准路线需要跨越江河,湖塘 宽沟。洼地。山谷等,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水准作业场地应选在跨越距离较短,土质坚硬。密实便于观测的地方 标尺点须设立木桩.2,两岸测站和立尺点应对称布设,当跨越距离小于200m时,可采用单线过河,大于200m时,应采用双线过河并组成四边形闭合环。往返较差.环线闭合差应符合表4.2。1的规定,3.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 应符合表4,2.6的规定 表4 2.6、跨河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注。1。一测回的观测顺序 先读近尺。再读远尺、仪器搬至对岸后,不动焦距先读远尺.再读近尺,2 当采用双向观测时 两条跨河视线长度宜相等、两岸岸上长度宜相等、并大于10m 当采用单向观测时、可分别在上午。下午各完成半数工作量、4.当跨越距离小于200m时、也可采用在测站上变换仪器高度的方法进行.两次观测高差较差不应超过7mm 取其平均值作为观测高差、4,2,7 水准测量的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每条水准路线分测段施测时 应按.4、2、7,1.式计算每千米水准测量的高差偶然中误差 其绝对值不应超过本章表4.2,1中相应等级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的1,2。式中、M。高差偶然中误差,mm。测段往返高差不符值.mm、L,测段长度。km.n,测段数,2、水准测量结束后,应按。4,2、7.2,式计算每千米水准测量高差全中误差、其绝对值不应超过本章表4,2 1中相应等级的规定,式中、MW、高差全中误差,mm,W。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L,计算各W时。相应的路线长度 km.N。附合路线和闭合环的总个数,3。当二,三等水准测量与国家水准点附合时.高山地区除应进行正常位水准面不平行修正外.还应进行其重力异常的归算修正、4,各等级水准网,应按最小二乘法进行平差并计算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5。高程成果的取值 二等水准应精确至0、1mm,三.四。五等水准应精确至1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