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补风系统。4,5.1,根据空气流动的原理.必须要有补风才能排出烟气 排烟系统排烟时 补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形成理想的气流组织。迅速排除烟气,有利于人员的安全疏散和消防人员的进入。对于建筑地上部分的机械排烟的走道。小于500m2的房间。由于这些场所的面积较小,排烟量也较小、可以利用建筑的各种缝隙,满足排烟系统所需的补风,为了简便系统管理和减少工程投入,本条规定可以不用专门为这些场所设置补风系统.本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4 5,2、补风应直接从室外引入。根据实际工程和实验 补风量至少达到排烟量的50,才能有效地进行排烟、本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4。5。3。在同一个防火分区内可以采用疏散外门、手动或自动可开启外窗进行排烟补风。并保证补风气流不受阻隔,但是不应将防火门,防火窗作为补风途径 补风口设于储烟仓以下 能形成理想的气流组织 补风口如果设置位置不当的话.会造成对流动烟气的搅动 严重影响烟气导出的有效组织,或由于补风受阻,使排烟气流无法稳定导出.所以必须对补风口的设置严格要求。4.5。4。补风口可设置在本防烟分区内 也可设置在其他防烟分区内 当补风口与排烟口设置在同一防烟分区内时、补风口应设在储烟仓下沿以下,且补风口应与储烟仓 排烟口保持尽可能大的间距,这样才不会扰动烟气,也不会使冷热气流相互对撞 造成烟气的混流.当补风口与排烟口设置在同一空间内相邻的防烟分区时。由于挡烟垂壁的作用,冷热气流已经隔开,故补风口位置不限,4,5,5、补风系统是排烟系统的有机组成,本条规定了补风系统与排烟系统的联动关系 4.5。6.一般场所机械送风口的风速不宜大于10m s。公共聚集场所为了减少送风系统对人员疏散的干扰和心理恐惧的不利影响,规定其机械送风口的风速不宜大于5m、s、自然补风口的风速不宜大于3m s、4。5,7,本条对补风风道的耐火极限做了规定,对补风管道跨越防火分区的 参照防火分区对楼板的要求.规定管道的耐火极限不应小于1 50h,对于管道的耐火极限的判定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通风管道耐火试验方法 GB,T。17428的测试方法,当耐火完整性和隔热性同时达到时。方能视作符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