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防烟系统设计3,1.一般规定。3。1。2,当建筑物发生火灾时、疏散楼梯间是建筑物内部人员疏散的通道。同时、前室,合用前室是消防队员进行火灾扑救的起始场所.因此在火灾时首要的就是控制烟气进入上述安全区域、对于高度较高的建筑。其自然通风效果受建筑本身的密闭性以及自然环境中风向.风压的影响较大、难以保证防烟效果.所以需要采用机械加压来保证防烟效果.本条是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3,1 3 对于建筑高度小于或等于50m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建筑高度小于或等于100m的住宅建筑、由于这些建筑受风压作用影响较小、且一般不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利用建筑本身的采光通风也可基本起到防止烟气进一步进入安全区域的作用.因此建议防烟楼梯间 前室均采用自然通风方式的防烟系统 简便易行。当楼梯间,前室不能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时.其设计应根据各自的通风条件,选用标准给出的相应的机械加压送风方式,考虑到安全性.共用前室与消防电梯前室合用时宜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的防烟系统、1.当采用全敞开的凹廊 阳台作为防烟楼梯间的前室。合用前室.或者防烟楼梯间前室。合用前室具有两个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且可开启窗面积符合本标准第3。2、2条的规定时.可以认为前室。合用前室自然通风性能优良,能及时排出从走道漏入前室、合用前室的烟气并可防止烟气进入防烟楼梯间,因此可以仅在前室设置防烟设施.楼梯间不设 2,在一些建筑中。楼梯间设有满足自然通风的可开启外窗,但其前室无外窗.要使烟气不进入防烟楼梯间,就必须对前室增设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并且对送风口的位置提出严格要求,将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口设置在前室的顶部.其目的是为了形成有效阻隔烟气的风幕.而将送风口设在正对前室入口的墙面上.是为了形成正面阻挡烟气侵入前室的效果、当前室的加压送风口的设置不符合上述规定时 其楼梯间就必须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3.在建筑高度小于或等于50m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建筑高度小于或等于100m的住宅建筑中 在建筑布置时,可能会出现裙房高度以上部分利用可开启外窗进行自然通风 裙房高度范围内不具备自然通风条件的布局,为了保证防烟楼梯间下部的安全并且不影响其上部 对该高层建筑中不具备自然通风条件的前室,共用前室及合用前室.规定设置局部正压送风系统 其送风口的设置方式也应按照本标准第3 1、3条第2款的要求.设置在前室的顶部或将送风口设在正对前室入口的墙面上。3.1,5,本条对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如何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做出规定 根据气体流动规律。防烟楼梯间及前室之间必须形成压力梯度才能有效地阻止烟气。如将两者的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合设一个管道甚至一个系统,很难保证压力差的形成、所以一般情况下在楼梯间 前室分别加压送风,当前室为独立前室时 因其漏风泄压较少 可以采用仅在楼梯间送风,而前室不送风的方式。也能保证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 楼梯间一前室一走道。形成压力梯度.当采用共用前室或合用前室时、机械加压送风的楼梯间溢出的空气会通过共用前室或合用前室的其他开口或缝隙而流失。无法保证共用前室或合用前室和走道之间压力梯度 不能有效地防止烟气的侵入,此时楼梯间。共用前室或合用前室应分别独立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设施。对于剪刀楼梯无论是公共建筑还是住宅建筑,为了保证两部楼梯的加压送风系统不至于在火灾发生时同时失效、其两部楼梯间和前室。合用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系统.风机 风道 风口。应分别独立设置,两部楼梯间也要独立设置风机和风道、风口 本条第2。3款是强制性条文 必须严格执行,3。1.6.封闭楼梯间也是火灾时人员疏散的通道.当楼梯间没有设置可开启外窗时或开窗面积达不到标准规定的面积时。进入楼梯间的烟气就无法有效排除 影响人员疏散,这时就应在楼梯间设置机械加压送风进行防烟.对于设在地下的封闭楼梯间,当其服务的地下室层数仅为1层且最底层地坪与室外地坪高差小于10m时,为体现经济合理的建设要求,只要在其首层设置了直接开向室外的门或设有不小于1、2m2的可开启外窗即可,3。1。9,避难走道多用作解决大型建筑中疏散距离过长.或难以按照标准要求设置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等问题.疏散时人员只要进入避难走道,就视作进入相对安全的区域,为了严防烟气侵袭避难走道。需要在前室和避难走道分别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对于疏散距离在30m以内的避难走道,由于疏散距离较短 可仅在前室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