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城市用地4、1.一般规定4 1,1。城市用地抗震性能评价包括 城市用地抗震防灾类型分区、地震破坏及不利地形影响估计 抗震适宜性评价,4。1。2,对已经进行过抗震设防区划或地震动小区划并按照现行规定完成审批并处于有效期内的城市与工作区。当按照本标准第3。0,4 3,0.6条所确定的编制要求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可以原有成果为基础.结合新的资料、根据本标准的规定补充相关内容,4 1。3 进行城市用地抗震性能评价时应充分收集和利用城市现有的地震地质环境和场地环境及工程勘察资料.当所收集的钻孔资料不满足本标准的规定时.应进行补充勘察。测试及试验,并应遵守国家现行标准的相关规定、4。1,4.进行城市用地抗震性能评价时所需钻孔资料 应满足本标准所规定的评价要求 并符合下述规定、1,对一类规划工作区 每平方公里不少于1个钻孔,2,对二类规划工作区 每两平方公里不少于1个钻孔,3 对三,四类规划工作区,不同地震地质单元不少于1个钻孔 4、2、评价与规划要求4,2,1,城市用地抗震防灾类型分区应结合工作区地质地貌成因环境和典型勘察钻孔资料,根据表4,2.1所列地质和岩土特性进行,对于一类和二类规划工作区亦可根据实测钻孔和工程地质资料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场地类别划分方法结合场地的地震工程地质特征进行。在按照本标准进行其他抗震性能评价时.不同用地抗震类型的设计地震动参数可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同级场地类别采取.必要时,可通过专题抗震防灾研究确定不同用地类别的设计地震动参数 4 2。2。城市用地地震破坏及不利地形影响应包括对场地液化,地表断错、地质滑坡.震陷及不利地形等影响的估计,划定潜在危险地段,4.2。3.城市用地抗震适宜性评价应按表4 2、3进行分区,综合考虑城市用地布局 社会经济等因素、提出城市规划建设用地选择与相应城市建设抗震防灾要求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