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基本规定3 0。1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总体抗震要求 1,城市总体布局中的减灾策略和对策。2 抗震设防标准和防御目标.3、城市抗震设施建设.基础设施配套等抗震防灾规划要求与技术指标。2 城市用地抗震适宜性划分 城市规划建设用地选择与相应的城市建设抗震防灾要求和对策,3。重要建筑、超限建筑、新建工程建设.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建设与改造.建筑密集或高易损性城区改造 火灾 爆炸等次生灾害源,避震疏散场所及疏散通道的建设与改造等抗震防灾要求和措施。4.规划的实施和保障.3.0、2,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时 应符合下述要求 1。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中的抗震设防标准。城市用地评价与选择、抗震防灾措施应根据城市的防御目标 抗震设防烈度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等国家现行标准确定、2,当城市规划区的防御目标为本规范第1 0。5条提出的基本防御目标时,抗震设防烈度与地震基本烈度相当、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取值与现行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相当。抗震设防标准。城市用地评价与选择,抗震防灾要求和措施应符合国家其他现行标准的要求,3、当城市规划区或局部地区,特定行业系统的防御目标高于1,0。5条提出的基本防御目标时,应给出设计地震动参数、抗震措施等抗震设防要求、并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中的抗震设防要求的分类分级原则进行调整。相应抗震设防烈度应不低于所处地区的地震基本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应不低于现行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确定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其抗震设防标准。用地评价与选择。抗震防灾要求和措施应高于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并达到满足其防御目标的要求,3.0、3、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按照城市规模。重要性和抗震防灾要求,分为甲,乙,丙三种编制模式,3,0 4.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模式应符合下述规定,1、位于地震烈度7度及以上地区的大城市编制抗震防灾规划应采用甲类模式、2,中等城市和位于地震烈度6度地区的大城市应不低于乙类模式 3.其他城市编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应不低于丙类模式.3,0,5、进行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和专题抗震防灾研究时、可根据城市不同区域的重要性和灾害规模效应.将城市规划区按照四种类别进行规划工作区划分。3,0。6 城市规划区的规划工作区划分应满足下列规定 1,甲类模式城市规划区内的建成区和近期建设用地应为一类规划工作区,2.乙类模式城市规划区内的建成区和近期建设用地应不低于二类规划工作区,3,丙类模式城市规划区内的建成区和近期建设用地应不低于三类规划工作区,4 城市的中远期建设用地应不低于四类规划工作区,3。0,7、不同工作区的主要工作项目应不低于表3。0。7的要求。3、0.8。在编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时、可建立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信息管理系统促进规划的管理和实施。3 0、9。进行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时。应根据本标准规定的相关评价和规划要求 充分收集和利用城市现有的,与城市实际情况相符的.准确可靠的各类基础资料。规划成果和已有的专题研究成果 当现有资料不能满足本标准所规定的要求时。应补充进行现场勘察测试.调查及专题抗震防灾研究。所需的基础资料要求见附录A、各城市可根据规划编制模式和城市地震灾害特点有所侧重和选择。3.0,10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成果应包括,规划文本,图件及说明,规划成果应提供电子文件格式,图件比例尺应满足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3,0.11,对国务院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以及城市规划区内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申请列入的 世界遗产名录 的地区.城市重点保护建筑等 宜根据需要做专门研究或编制专门的抗震保护规划 3,0,12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在下述情形下应进行修编,1,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时、2,城市抗震防御目标或标准发生重大变化时.3,由于城市功能,规模或基础资料发生较大变化,现行抗震防灾规划已不能适应时,4。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或具有特殊情形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