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雨,水。量3。2,1、采用推理公式法计算雨水设计流量。应按下式计算,当汇水面积超过2km2时、宜考虑降雨在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和管网汇流过程.采用数学模型法计算雨水设计流量。式中.Qs 雨水设计流量.L,s,q 设计暴雨强度,L.s。hm2 Ψ。径流系数 F,汇水面积、hm2,注,当有允许排入雨水管道的生产废水排入雨水管道时,应将其水量计算在内,3。2、2。应严格执行规划控制的综合径流系数,综合径流系数高于0、7的地区应采用渗透 调蓄等措施。径流系数 可按本规范表3.2,2。1的规定取值、汇水面积的综合径流系数应按地面种类加权平均计算.可按表3,2,2。2的规定取值、并应核实地面种类的组成和比例,表3 2。2,1,径流系数表3。2.2。2 综合径流系数3 2。2A、当地区整体改建时.对于相同的设计重现期 改建后的径流量不得超过原有径流量,3,2 3,设计暴雨强度 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q。设计暴雨强度.L。s,hm2,t 降雨历时,min.P,设计重现期、年,A1,C b、n,参数 根据统计方法进行计算确定、具有20年以上自动雨量记录的地区 排水系统设计暴雨强度公式应采用年最大值法.并按本规范附录A的有关规定编制、3。2 3A,根据气候变化 宜对暴雨强度公式进行修订。3 2.4 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应根据汇水地区性质.城镇类型,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按表3。2、4的规定取值。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人口密集 内涝易发且经济条件较好的城镇,宜采用规定的上限。2。新建地区应按本规定执行.既有地区应结合地区改建.道路建设等更新排水系统。并按本规定执行 3.同一排水系统可采用不同的设计重现期.表3。2 4。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年.注,1。按表中所列重现期设计暴雨强度公式时、均采用年最大法,2.雨水管渠应按重力流。满管流计算。3,超大城市指城区常住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城市,特大城市指城区常住人口在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大城市指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 中等城市指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小城市指城区常住人口在50万以下的城市、以上包括本数 以下不包括本数 3。2,4A,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洪水对城镇排水系统的影响、3 2、4B。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应根据城镇类型.积水影响程度和内河水位变化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按表3 2,4B的规定取值.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人口密集 内涝易发且经济条件较好的城镇,宜采用规定的上限,2,目前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可分期达到标准。3 当地面积水不满足表3 2、4B的要求时、应采取渗透、调蓄.设置雨洪行泄通道和内河整治等措施、4、超过内涝设计重现期的暴雨、应采取应急措施、表3、2,4B 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注,1、表中所列设计重现期适用于采用年最大值法确定的暴雨强度公式 2,超大城市指城区常住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城市,特大城市指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 大城市指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中等城市指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小城市指城区常住人口在50万以下的城市,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3。本规范规定的地面积水设计标准没有包括具体的积水时间、各城市应根据地区重要性等因素,因地制宜确定设计地面积水时间,3.2.5,雨水管渠的降雨历时。应按下式计算.式中 t。降雨历时.min,t1,地面集水时间。min,应根据汇水距离,地形坡度和地面种类计算确定、一般采用5min 15min.t2,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min、3 2.5A,应采取雨水渗透 调蓄等措施,从源头降低雨水径流产生量.延缓出流时间,3。2、6、当雨水径流量增大,排水管渠的输送能力不能满足要求时,可设雨水调蓄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