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主控项目9,2。1,供暖节能工程使用的散热设备,热计量装置、温度调控装置,自控阀门、仪表。保温材料等产品应进行进场验收 验收结果应经监理工程师检查认可,且应形成相应的验收记录、各种材料和设备的质量证明文件与相关技术资料应齐全 并应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检验方法 观察,尺量检查。核查质量证明文件,检查数量、全数检查,9,2。2、供暖节能工程使用的散热器和保温材料进场时,应对其下列性能进行复验 复验应为见证取样检验,1.散热器的单位散热量,金属热强度,2。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或热阻,密度。吸水率 检验方法。核查复验报告。检查数量。同厂家.同材质的散热器,数量在500组及以下时,抽检2组,当数量每增加1000组时应增加抽检1组 同工程项目。同施工单位且同期施工的多个单位工程可合并计算。当符合本标准第3,2,3条规定时、检验批容量可以扩大一倍、同厂家,同材质的保温材料 复验次数不得少于2次,9,2 3、供暖系统安装的温度调控装置和热计量装置。应满足设计要求的分室,户或区.温度调控.楼栋热计量和分户 区,热计量功能。检验方法。观察检查、核查调试报告.检查数量,全数检查.9,2、4.室内供暖系统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供暖系统的形式应符合设计要求.2、散热设备,阀门、过滤器,温度 流量,压力等测量仪表应按设计要求安装齐全、不得随意增减或更换 3。水力平衡装置。热计量装置。室内温度调控装置的安装位置和方向应符合设计要求.并便于数据读取 操作,调试和维护,检验方法,观察检查、检查数量。全数检查.9、2.5,散热器及其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 每组散热器的规格。数量及安装方式应符合设计要求.2,散热器外表面应刷非金属性涂料,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检查数量。按本标准第3,4。3条的规定抽检.最小抽样数量不得少于5组,9 2,6、散热器恒温阀及其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恒温阀的规格、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2。明装散热器恒温阀不应安装在狭小和封闭空间 其恒温阀阀头应水平安装并远离发热体 且不应被散热器,窗帘或其他障碍物遮挡.3,暗装散热器恒温阀的外置式温度传感器,应安装在空气流通且能正确反映房间温度的位置上、检验方法,观察检查。检查数量、按本标准第3 4 3条的规定抽检、最小抽样数量不得少于5组、9 2。7。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安装 除应符合本标准第9,2、4条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防潮层和绝热层的做法及绝热层的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2。室内温度调控装置的安装位置和方向应符合设计要求、并便于观察.操作和调试,3 室内温度调控装置的温度传感器宜安装在距地面1,4m的内墙上或与照明开关在同一高度上,且避开阳光直射和发热设备 检验方法.防潮层和绝热层隐蔽前观察检查、用钢针刺入绝热层。尺量 观察检查,尺量室内温度调控装置传感器的安装高度 检查数量,按本标准第3。4,3条的规定抽检 最小抽样数量不得少于5处 9,2,8、供暖系统热力入口装置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热力入口装置中各种部件的规格,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2 热计量表,过滤器,压力表,温度计的安装位置及方向应正确 并便于观察 维护、3 水力平衡装置及各类阀门的安装位置,方向应正确。并便于操作和调试,检验方法,观察检查,检查数量,全数检查.9 2。9 供暖管道保温层和防潮层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 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材质及厚度等应符合设计要求。2 保温管壳的捆扎,粘贴应牢固,铺设应平整,硬质或半硬质的保温管壳每节至少应采用防腐金属丝,耐腐蚀织带或专用胶带捆扎2道、其间距为300mm、350mm.且捆扎应紧密,无滑动.松弛及断裂现象。3,硬质或半硬质保温管壳的拼接缝隙不应大于5mm。并应用粘结材料勾缝填满、纵缝应错开.外层的水平接缝应设在侧下方,4 松散或软质保温材料应按规定的密度压缩其体积。疏密应均匀,搭接处不应有空隙,5.防潮层应紧密粘贴在保温层上、封闭良好、不得有虚粘,气泡、褶皱、裂缝等缺陷 防潮层外表面搭接应顺水.6.立管的防潮层应由管道的低端向高端敷设、环向搭接缝应朝向低端,纵向搭接缝应位于管道的侧面。并顺水.7.卷材防潮层采用螺旋形缠绕的方式施工时.卷材的搭接宽度宜为30mm。50mm、8.阀门及法兰部位的保温应严密 且能单独拆卸并不得影响其操作功能,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用钢针刺入保温层。尺量 检查数量,按本标准第3、4 3条的规定抽检、最小抽样数量不得少于5处,9、2,10,供暖系统安装完毕后、应在供暖期内与热源进行联合试运转和调试 试运转和调试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方法,观察检查。核查供暖系统试运转和调试记录。检查数量、全数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