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8 监控量测11,8,1。监控量测工作应紧接开挖 支护作业,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布点和监测.并应根据现场情况及时进行调整或增加量测的项目和内容、量测数据应及时分析处理并反馈。11,8.2,隧道监控量测项目可分为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两类 必测项目在采用喷锚构筑法施工时应按表11,8。2.1的规定进行,选测项目应按表11 8。2 2的规定选择进行.表11.8.2,1、监控量测必测项目 注 H0 隧道埋深 b、隧道最大开挖宽度 表11、8,2,2,监控量测选测项目,注.H0。隧道埋深。b。隧道最大开挖宽度 11,8、3,隧道施工过程中应进行洞内,外观察。洞内观察可分开挖工作面观察和已施工地段观察两部分,开挖工作面观察应在每天开挖后进行 已施工地段的观察每天应至少1次、应主要观察喷射混凝土。锚杆和钢架等的工作状态,洞外观察重点应在洞口段和洞身埋置深度较浅地段。其观察内容应包括地表开裂,地表沉陷 边坡,仰坡稳定状态,地表水渗透情况等、11 8.4 净空变化,拱顶下沉和浅埋地段地表下沉等必测项目应设置在同一断面.其量测断面间距及测点数量应根据围岩级别、隧道埋深.开挖方法等按表11,8、4的规定执行,选测项目量测断面的数量 宜在每级围岩内选有代表性的1个 2个、表11,8、4、必测项目量测面间距和每断面测点数量,注,洞口及浅埋地段断面间距取小值,11、8.5 净空变化,拱顶下沉量测宜在每次开挖后12h内取得初读数,最迟不应大于24h,且应在下一循环开挖前完成。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测点应牢固可靠、易于识别、保护。2.拱顶下沉和地表下沉量测基点应与洞内.外水准基点建立联系.11.8、6。隧道浅埋地段地表下沉的量测宜与洞内净空变化和拱顶下沉量测在同一横断面内,当地表有建筑物时。应在建筑物周围增设地表下沉观测点,其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横断面方向宜在隧道中心及两侧间距2m,5m处设地表下沉测点。每个断面应设7点.11点,监测范围应在隧道开挖影响范围以外 2,地表下沉量测应在开挖工作面前方、隧道埋深与隧道开挖高度之和处开始.直到衬砌结构封闭 下沉基本停止时为止 3 地表下沉量测频率应与拱顶下沉和净空变化的量测频率相同.11。8 7,量测项目量测频率应根据位移速度和量测断面距开挖面距离,并应分别按表11,8,7,1和表11。8,7,2的规定确定、当按表11。8。7,1和表11.8 7,2选择量测频率出现较大差异时 宜取量测频率较高的作为实施的量测频率、表11,8.7.1.按位移速度的量测频率表11。8 7,2。按距开挖面距离的量测频率.注.b为隧道开挖宽度,11、8,8、量测作业均应持续到变形基本稳定后2周,3周结束,对于膨胀性和挤压性围岩.当位移长期没有减缓趋势时、应适当延长量测时间、11,8 9。量测数据整理,分析与反馈应符合下列规定.1。每次量测后应及时进行数据整理,并应绘制量测数据时态曲线和距开挖面关系图。2、对初期的时态曲线应进行回归分析、预测可能出现的最大值和变化速度.3 数据异常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及时采取加厚喷层,加密或加长锚杆,增加钢架等加固措施、11 8、10,围岩稳定性的综合判别 应根据量测结果按下列规定指标进行.1,隧道初期支护极限相对位移不应大于表11,8.10.1所列指标。变形管理等级应按表11,8,10.2的规定指导施工。表11、8 10,1.隧道初期支护极限相对位移 注 1 硬岩取下限.软岩取上限 2,拱脚水平相对净空变化指两测点间净空水平变化值与其距离之比、拱顶相对下沉指拱顶下沉值减去隧道下沉值后与原拱顶至隧底高度之比.3。墙腰水平相对净空变化极限可按拱脚水平相对净空变化值乘以1.2 1、3后采用,表11、8。10 2,变形管理等级.注。U为买测位移值 U0为最大允许位移值。2 应根据下列规定判别位移变化速度、1、当净空变化速度持续大于1,0mm。d时、围岩处于急剧变形状态 应加强初期支护系统、2.当净空变化速度小于2 0mm.d时、围岩应达到基本稳定,3,在浅埋特别是特浅埋地段,以及膨胀性和挤压性围岩等情况下 应采用其他指标判定,3、应根据下列规定判别位移时态曲线的形态,1,当围岩位移速率不断下降时 du2、d2t.0.围岩应趋于稳定状态 2。当围岩位移速率保持不变时、du2,d2t、0,围岩不稳定,应加强支护、3。当围岩位移速率不断上升时,du2 d2t,0,围岩进入危险状态。应立即停止掘进、加强支护.注、u为变形值 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