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配管配线设计、基本要求3.8 1,管线设计应做到信号传输可靠,不产生仪表信号附加误差。并应便于施工和维修,3。8。2、管线设计时。对有火灾及爆炸危险、腐蚀。高温、潮湿,振动.静电.雷击及电磁场干扰等环境 应采取相应措施 测量管线3。8,3,测量管线的材质应符合下列要求.1、非腐蚀性介质的测量管线材质.宜选用碳钢或不锈钢。2,腐蚀性介质的测量管线、应选用防腐性能不低于工艺管线或设备的材质.3,分析仪表的取样管线材质.宜选用不锈钢管或铜管、3,8,4.测量管线的管径应符合下列规定,1 测量管线的管径,可按表3。8。4选用。表3。8.4,测量管线的管径选择 2、分析仪表的取样管线管径。宜选用Φ6 1,Φ8。1 Φ10,1。其快速回路的返回管线及排放管线管径。宜选用Φ12.1。5,Φ14,2,气动信号管线3,8,5。气动信号管线的材质、可按表3、8,5选用,表3。8,5,气动信号管线材质选择,注、表示适用,表示不宜使用.3.8,6、气动信号管线的管径 宜选用Φ8.1 3、8,7。尼龙。聚乙烯管。缆.的使用温度范围,应符合制造厂的要求.存在火灾危险的场所及重要的场合不宜选用,3,8。8 生产装置有防静电要求时、不应使用尼龙、聚乙烯管。缆,3 8.9、设置接管箱的生产装置 从控制室至接管箱,宜选用多芯管缆,尼龙及聚乙烯管缆的备用芯数,不应少于工作芯数的20、紫铜管缆的备用芯数 不应少于工作芯数的10.从接管箱至控制阀或现场仪表,管线宜选用PVC护套紫铜管或不锈钢管 电线.电缆3。8、10,电线.电缆线芯截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1.线芯截面积应满足检测与控制回路对线路阻抗的要求,且不应小于0 5mm2,2,交流电源配线的导线截面积计算。应按现行国家标准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50054的有关规定执行、3、到现场仪表的信号线的线芯截面积.可选用1mm2 1.5mm2,4,热电偶补偿导线宜选用1,5mm2。2,5mm2.采用多芯补偿电缆时,在线路电阻满足测量要求的条件下。其线芯截面积可为0 75mm2,1mm2。3、8,11。电线 电缆的类型应符合下列要求 1.电线宜选用铜芯聚氯乙烯绝缘线或聚乙烯绝缘线 电缆宜选用铜芯聚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电缆,2.电缆允许使用的温度范围。应满足寒冷地区及高温,低温场所的要求。3 火灾危险场所宜选用阻燃型电缆,4.当采用本安系统时,宜选用本质安全电路用控制电缆.所用电缆的分布电容。电感,应符合本安回路的要求,5,仪表信号电缆的屏蔽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1,开关量信号宜选用总屏蔽。2,4mA.20mA,DC或1V,5V、DC信号宜选用总屏蔽。当信号电缆经过高强度交变磁场时,宜选用对绞线芯.3、热电偶或脉冲量信号宜选用分屏蔽加总屏蔽、6。热电偶的补偿导线、应选用与热电偶分度号相匹配的型号 并应根据补偿导线使用场所选用普通型。耐高温型,阻燃型或本安型 测量管线及气动信号管线的敷设3,8。12,测量管线及气动信号管线的敷设。应避开高温。工艺介质排放口。易泄漏,易受机械损伤.易腐蚀.易振动及妨碍检修等场所 3,8.13,测量管线及气动信号管线宜采用架空敷设方式、3,8。14、对易冻、易冷凝、易凝固,易结晶,易汽化的被测介质,测量管线应采取伴热或保温措施、3 8,15、分析仪表测点至现场仪表之间的取样管线长度,不宜大于15m,3。8。16、测量管线的敷设,应避免管线内产生附加静压头。密度差及气泡,3,8。17。测量管线水平敷设时。应有1 10 1.100的坡度、冷凝液或气体难以自流返回工艺管线.或设备 时。对于液相被测介质.测量管线的最高点应设排气装置。对于气相被测介质或被测介质中含有沉淀物 污浊物时.测量管线的最低点应设排液排污装置 3 8,18.有毒,有腐蚀性和严重污染环境的介质,不得任意排放.应排放到指定地点或装置内的密闭排放系统.3.8。19.压力大于10MPa的测量管线,应设置安全泄压设施.且排放口应朝向安全侧。电线。电缆的敷设3。8 20。电线。电缆的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电线 电缆的敷设.应避开热源 工艺介质排放口及潮湿、振动,静电及电磁场干扰的场所、不应敷设在影响操作 妨碍设备维修的位置 2、电线,电缆不宜平行敷设在高温工艺管道和设备的上方.或有腐蚀性液体的工艺管道和设备的下方,3 不同种类的信号。不应共用一根电缆。电线.电缆宜穿金属保护管或敷设在带盖的金属汇线桥架内,仪表信号电缆与电力电缆交叉敷设时,宜成直角、与电力电缆平行敷设时、相互平行敷设长度选择的最小间距、应符合表3、8 20的规定,表3、8,20.仪表电缆与电力电缆平行敷设的最小间距。注、仪表信号电缆包括敷设在钢管内或带盖的金属汇线桥架内的补偿导线。4。本安电路的配线 应与非本安电路的配线分开敷设.5、通信总线宜单独敷设,并应采取防护措施,6。现场检测点较多的情况下、宜采用现场接线箱、现场接线箱宜设置在靠近检测点、仪表集中和便于维修的位置、室外安装接线箱的电缆不宜从箱顶部进入.7、不同电压等级的信号 不应使用同一个接线箱,8 多芯电缆的备用芯数.宜为工作芯数的10 15 9.对于爆炸危险场所,电线电缆,接线箱应满足防爆的技术要求.3.8 21。汇线桥架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在工艺装置区内的汇线桥架 宜采用架空敷设的方式,汇线桥架应安装在工艺管架环境条件较好的一侧或上方,2.汇线桥架的材质。可采用镀锌碳钢汇线桥架,含有粉尘,水汽及一般腐蚀性的环境.可采用喷塑或热镀锌碳钢汇线桥架.严重腐蚀的环境。应采用锌镍合金镀层汇线桥架。玻璃钢汇线桥架 3。汇线桥架内的交流电源线路和安全联锁线路、用金属隔板与仪表信号线路隔开敷设,4 汇线桥架内的电缆充填系数 宜为0。30 0,50,5、汇线桥架的直线长度超过50m时,宜采取加伸缩板等热膨胀补偿的措施.3,8,22、保护管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下列情况宜采用保护管敷设 1、需要集中显示的检测点较少且电线、电缆比较分散的场所、2 由汇线桥架或电缆沟内引出的电线、电缆。3.现场仪表至现场接线箱的电线,电缆,2,保护管宜采用架空敷设、当需要采用埋地敷设时,保护管直径应加大一级,埋地部分应进行防腐处理,埋入深度不应小于250mm、3 保护管宜采用镀锌电线管或镀锌钢管。4、保护管内电线或电缆的充填系数、不宜超过0.40.单根电缆穿保护管时、保护管内径不应小于电缆外径的1。5倍.5,不同电压等级及频率特性的线路,应分别穿管敷设 6.保护管与检测元件或现场仪表间。宜用挠性连接管连接,隔爆型现场仪表及接线箱的电缆入口处.应采取相应防爆级别的密封措施,3,8.23,电缆沟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电缆沟的坡度不应小于1,200 室内沟底坡度应坡向室外,在沟底的最低点应采取排水措施,在可能积聚易燃 易爆气体的电缆沟内应填充沙子 2.电缆沟应避开地上和地下障碍物,并应避免与地下管道 动力电缆沟交叉,3 电缆不应与氧气管道共沟敷设 4,仪表电缆沟与动力电缆沟交叉时、应成直角跨越,在交叉部分的仪表电缆,应采取穿管等隔离保护措施 3。8,24.电缆直埋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 室外装置.检测。控制点少且分散又无管架可利用时 宜选用铠装电缆直埋敷设 并应采取防腐措施。2、直埋电缆穿越道路时、应穿保护管保护。管顶敷土深度不应小于1000mm、3,电缆应埋在冻土层以下。当无法满足时.应采取防止电缆损坏的措施、但埋入深度不应小于700mm 4.直埋敷设的电缆与建筑物地下基础间的最小距离应为600mm。与电力电缆问的最小净距应符合本规范表3、8 20的规定、5。直埋敷设的电缆,不应沿任何地下管道的上方或下方平行敷设、当沿地下管道两侧平行敷设或与其交叉时,最小净距应符合下列规定、1、与易燃,易爆介质的管道平行时应为1000mm.交叉时应为500mm.2。与热力管道平行时应为2000mm,交叉时应为500mm,3 与水管或其他工艺管道平行或交叉时应为500mm。控制盘内配管.配线3。8 25,控制盘内的配线 宜采用截面积为1mm2或0、75mm2的PVC多股铜芯软线、3、8、26、控制盘应设端子板与外部电线 电缆相连、补偿导线宜与盘上仪表直接相连 3 8。27 本安仪表与非本安仪表的信号线、应采用不同汇线槽布线或用隔板隔开,接线端子板应分别设置。间距应大于50mm、3 8、28 同一接线端子上的连接芯线。不得超过两根。3。8、29,控制盘内配管,宜采用Φ6,1紫铜管,也可采用聚乙烯单管或尼龙单管.3。8,30。控制盘与外部气动管线应采用穿板接头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