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水沙调控与防洪安全第六十条,国家依据黄河流域综合规划 防洪规划,在黄河流域组织建设水沙调控和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完善水沙调控和防洪防凌调度机制 加强水文和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水沙观测和河势调查、实施重点水库和河段清淤疏浚、滩区放淤,提高河道行洪输沙能力、塑造河道主槽,维持河势稳定、保障防洪安全.第六十一条。国家完善以骨干水库等重大水工程为主的水沙调控体系。采取联合调水调沙。泥沙综合处理利用等措施,提高拦沙输沙能力,纳入水沙调控体系的工程名录由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国务院有关部门和黄河流域省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黄河干支流控制性水工程 标准化堤防,控制引导河水流向工程等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和管理、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泥石流灾害防治,黄河流域管理机构及其所属管理机构和黄河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防洪工程的运行管护。保障工程安全稳定运行 第六十二条,国家实行黄河流域水沙统一调度制度.黄河流域管理机构应当组织实施黄河干支流水库群统一调度 编制水沙调控方案,确定重点水库水沙调控运用指标,运用方式 调控起止时间。下达调度指令。水沙调控应当采取措施尽量减少对水生生物及其栖息地的影响 黄河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水库主管部门和管理单位应当执行黄河流域管理机构的调度指令,第六十三条,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黄河防御洪水方案,经国家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审核后、报国务院批准.黄河流域管理机构应当会同黄河流域省级人民政府根据批准的黄河防御洪水方案。编制黄河干流和重要支流,重要水工程的洪水调度方案,报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抄送国家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和国务院应急管理部门。按照职责组织实施。黄河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和实施黄河其他支流,水工程的洪水调度方案。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和有关主管部门备案,第六十四条.黄河流域管理机构制定年度防凌调度方案。报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按照职责组织实施,黄河流域有防凌任务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把防御凌汛纳入本行政区域的防洪规划.第六十五条 黄河防汛抗旱指挥机构负责指挥黄河流域防汛抗旱工作.其办事机构设在黄河流域管理机构.承担黄河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的日常工作。第六十六条。黄河流域管理机构应当会同黄河流域省级人民政府依据黄河流域防洪规划 制定黄河滩区名录,报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黄河流域省级人民政府应当有序安排滩区居民迁建、严格控制向滩区迁入常住人口,实施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工程.黄河滩区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与修复应当满足河道行洪需要,发挥滩区滞洪。沉沙功能。在黄河滩区内。不得新规划城镇建设用地,设立新的村镇,已经规划和设立的,不得扩大范围,不得新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已经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影响防洪安全的。应当逐步退出 不得新开垦荒地 新建生产堤 已建生产堤影响防洪安全的应当及时拆除.其他生产堤应当逐步拆除 因黄河滩区自然行洪。蓄滞洪水等导致受淹造成损失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补偿。第六十七条,国家加强黄河流域河道,湖泊管理和保护、禁止在河道。湖泊管理范围内建设妨碍行洪的建筑物,构筑物以及从事影响河势稳定,危害河岸堤防安全和其他妨碍河道行洪的活动、禁止违法利用、占用河道,湖泊水域和岸线,河道,湖泊管理范围由黄河流域管理机构和有关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法科学划定并公布.建设跨河,穿河、穿堤,临河的工程设施、应当符合防洪标准等要求,不得威胁堤防安全 影响河势稳定,擅自改变水域和滩地用途,降低行洪和调蓄能力。缩小水域面积 确实无法避免降低行洪和调蓄能力,缩小水域面积的。应当同时建设等效替代工程或者采取其他功能补救措施、第六十八条。黄河流域河道治理.应当因地制宜采取河道清障,清淤疏浚。岸坡整治,堤防加固,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 河湖管护等治理措施。加强悬河和游荡性河道整治 增强河道.湖泊.水库防御洪水能力、国家支持黄河流域有关地方人民政府以稳定河势,规范流路 保障行洪能力为前提 统筹河道岸线保护修复。退耕还湿。建设集防洪,生态保护等功能于一体的绿色生态走廊 第六十九条、国家实行黄河流域河道采砂规划和许可制度.黄河流域河道采砂应当依法取得采砂许可 黄河流域管理机构和黄河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法划定禁采区,规定禁采期、并向社会公布,禁止在黄河流域禁采区和禁采期从事河道采砂活动,第七十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会同黄河流域省级人民政府加强对龙羊峡,刘家峡,三门峡 小浪底,故县,陆浑,河口村等干支流骨干水库库区的管理.科学调控水库水位,加强库区水土保持、生态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三门峡,小浪底、故县 陆浑.河口村水库库区养殖。应当满足水沙调控和防洪要求.禁止采用网箱。围网和拦河拉网方式养殖.第七十一条,黄河流域城市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城市防洪和排涝工作,加强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和管理,完善城市洪涝灾害监测预警机制。健全城市防灾减灾体系,提升城市洪涝灾害防御和应对能力 黄河流域城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洪涝灾害防御宣传教育和社会动员 定期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增强社会防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