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污染防治第七十二条,国家加强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污染.城乡生活污染等的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推进重点河湖环境综合整治,第七十三条 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制定黄河流域水环境质量标准,对国家水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作出补充规定。对国家水环境质量标准中已经规定的项目 可以作出更加严格的规定、制定黄河流域水环境质量标准应当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有关省级人民政府的意见,黄河流域省级人民政府可以制定严于黄河流域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地方水环境质量标准,报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备案.第七十四条.对没有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特色产业。特有污染物、以及国家有明确要求的特定水污染源或者水污染物,黄河流域省级人民政府应当补充制定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报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备案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黄河流域省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严于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报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备案,一。产业密集、水环境问题突出。二,现有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不能满足黄河流域水环境质量要求,三,流域或者区域水环境形势复杂,无法适用统一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第七十五条,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根据水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和水污染防治要求,确定黄河流域各省级行政区域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黄河流域水环境质量不达标的水功能区,省级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实施更加严格的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措施。限期实现水环境质量达标,排放水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要求,采取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措施,黄河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和统筹污水,固体废物收集处理处置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保障设施正常运行.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厕所改造,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消除黑臭水体 第七十六条,在黄河流域河道 湖泊新设,改设或者扩大排污口.应当报经有管辖权的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或者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机构批准.新设 改设或者扩大可能影响防洪,供水,堤防安全.河势稳定的排污口的,审批时应当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黄河流域管理机构的意见 黄河流域水环境质量不达标的水功能区、除城乡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等重要民生工程的排污口外,应当严格控制新设.改设或者扩大排污口,黄河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河道.湖泊的排污口组织开展排查整治。明确责任主体,实施分类管理,第七十七条、黄河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对沿河道。湖泊的垃圾填埋场。加油站。储油库.矿山,尾矿库。危险废物处置场,化工园区和化工项目等地下水重点污染源及周边地下水环境风险隐患组织开展调查评估.采取风险防范和整治措施。黄河流域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商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并发布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排污单位名录。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排污单位应当依法安装水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与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 并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第七十八条,黄河流域省级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本级人民政府水行政,自然资源等主管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地下水污染防治需要.划定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明确环境准入。隐患排查,风险管控等管理要求。黄河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油气开采区等地下水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在黄河流域开发煤层气、致密气等非常规天然气的,应当对其产生的压裂液,采出水进行处理处置,不得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第七十九条。黄河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黄河流域土壤生态环境保护、防止新增土壤污染,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黄河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黄河流域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组织开展固体废物非法转移和倾倒的联防联控 第八十条.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在黄河流域定期组织开展大气,水体.土壤.生物中有毒有害化学物质调查监测。并会同国务院卫生健康等主管部门开展黄河流域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与管控,国务院生态环境等主管部门和黄河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新污染物的管控.治理,第八十一条、黄河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农药 化肥等农业投入品使用总量控制。使用指导和技术服务。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先进适用技术 实施灌区农田退水循环利用、加强对农业污染源的监测预警。黄河流域农业生产经营者应当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兽药等农业投入品、科学处理、处置农业投入品包装废弃物 农用薄膜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