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雨水入渗6。1.一般规定6,1,1 雨水入渗方式可采用下凹绿地入渗.透水铺装地面入渗,植被浅沟与洼地入渗。生物滞留设施.浅沟渗渠组合,入渗,渗透管沟,入渗井,入渗池。渗透管,排放系统等。6。1 2。雨水入渗宜优先采用下凹绿地 透水铺装。浅沟洼地入渗等地表面入渗方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庭院、广场等硬化地面宜采用透水铺装,硬化地面中透水铺装的面积比例不宜低于40,2、小区内路面宜高于路边绿地50mm.100mm。并应确保雨水顺畅流入绿地,3,绿地宜设置为下凹绿地。涉及绿地指标率要求的建设工程 下凹绿地面积占绿地面积的比例不宜低于50,4 非种植屋面雨水的入渗方式应根据现场条件、经技术经济和环境效益比较确定。6,1,3 雨水入渗设施埋地设置时宜设在绿地下,也可设于非机动车路面下,渗透管沟间的最小净间距不宜小于2m,入渗井间的最小间距不宜小于储水深度的4倍。6、1,4 地下建筑顶面覆土层设置透水铺装,下凹绿地等入渗设施时 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地下建筑顶面与覆土之间应设疏水片材或疏水管等排水层.2,土壤渗透面至渗排设施间的土壤厚度不应小于300mm,3,当覆土层土壤厚度超过1 0m时、可设置下凹绿地或在土壤层内埋设入渗设施 6,1。5 雨水渗透设施应保证其周围建 构。筑物的安全使用,埋在地下的雨水渗透设施距建筑物基础边缘不应小于5m、且不应对其他构筑物,管道基础产生影响,6、1。6。雨水渗透系统不应对居民生活造成不便 不应对小区卫生环境产生危害 地面入渗场地上的植物配置应与入渗系统相协调、渗透管沟 入渗井,入渗池 渗透管,排放系统 生物滞留设施与生活饮用水储水池的间距不应小于10m,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 渗透设施应设置于建筑物防护距离以外,且不应影响小区道路路基.6、1。7,雨水入渗系统宜设置溢流设施、雨水进入埋在地下的雨水渗透设施之前应经沉沙和漂浮物拦截处理、6 1 8,渗透设施的有效渗透面积应按本规范第3 2,8条的规定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