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2,露天矿采场边坡工程监测4.2,1,在露天煤矿采场边坡逐渐形成过程中、应在边坡巡视监测的同时。实时进行地质调查与资料收集工作,宜包括下列内容、1,组成边坡土层部分的土类。分布状态,含水情况。物理力学性质等.2.组成边坡岩层。岩体,部分的岩石特征,软弱结构层 面.的赋存状态 分布规律 接触关系、接触面的特征及产状等.3 与边坡稳定有关的各类地质构造.包括断层.褶曲、节理和裂隙等的性质.产状,发育方向及程度,裂隙带宽度与分布密度及充填物等。4、松散层及风化岩石的岩性.次生矿物,岩石破碎程度、与坚硬岩石的接触关系及接触面特征等.5.构成边坡体的煤层,煤层顶板及底板的产状,位置.厚度,结构以及强度,6、对已有滑坡、应描述滑坡体的位置。分布范围及滑落时间、滑动方向.滑落面产状及边坡渗水情况等 7、边坡顶面是否存在已有地面裂缝或出现新的地面裂缝 若发现地面裂缝 应描述地面裂缝的形态,产状及发育情况等、8,边坡底脚是否出现底鼓隆起变形现象 若出现、应描述底鼓隆起的分布形态及发育情况等,4.2、2,露天煤矿采场边坡应进行变形监测.监测点布置宜符合本规范附录B第B 0.1条规定.监测方法应按本规范第7章有关规定执行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在露天煤矿地表最终境界线以外200m内,应建立地表变形和地下变形的永久监测网 其监测线、点布置数量.应根据露天煤矿边坡走向长度 边坡区段的重要性和可实现情况确定.但监测线不应少于3条 每条监测线上不应少于3个监测点,每个监测分区不应少于5个监测点.地下变形监测孔深应达到预想滑动面 层 以下5m.10m 孔径宜为108mm 200mm、2、在采掘场到界边坡上,应建立永久监测网.监测线应根据边坡长度、现场实际条件布设,其间距宜为200m,400m。但不宜少于3条线,监测线上的监测点间距宜为30m,50m 监测周期应根据地表变形和地下变形的情况确定.在降雨期间或当变形速度加剧时。应增加监测频率 并应及时提交监测报告.3 对出现地表和地下变形或地质构造复杂,稳定性较差的重要边坡、应建立地表和地下变形的监测系统 地表和地下监测线的数量 应根据地表和地下变形区的范围确定。但不应少于3条,每条线上不应少于3个监测点,4,2,3 露天煤矿采场边坡工程应力监测项目、应根据边坡工程监测工作等级及边坡工程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应力监测方法应符合本规范第8章有关规定,4、2。4,露天煤矿应进行降雨量 地表水和地下水监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边坡工程设计阶段.降雨量,地表水和地下水监测资料可收集利用已有水文地质资料。2。在露天煤矿建设阶段。露天矿采场边坡与地下水疏干系统会逐步形成。地下水监测网应逐步建立、3。在露天煤矿开采生产阶段.露天矿边坡端帮与地下水疏干系统会进一步形成并完善。地下水监测工作应进入常态化管理。4,露天煤矿采场边坡的地下水监测项目、可根据露天煤矿的已有资料、工程地质条件 水文地质条件等综合分析进一步选择,地下水监测方法应按本规范第9章有关规定执行.5 降水量监测方法应按本规范第10、3节规定执行.4、2.5.露天煤矿采场边坡宜进行爆破震动监测、其监测方法应符合本规范第10。5节的有关规定、4、2,6。当气温对露天煤矿采场边坡稳定性构成影响时 宜监测影响区域内的气温、监测方法应按本规范第10,4节的规定执行,4.2。7,当露天煤矿采场边坡工程监测进入,监测阶段后期时.可采用遥测装置进行自动化监测、自动化监测应符合本规范第11章有关规定 4,2、8 距离露天煤矿采场边坡较近的重要建、构.筑物以及运输道路等应进行建筑物变形观测、具体要求应按现行行业标准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TJ、8有关规定执行,4,2,9,露天煤矿采场边坡工程监测范围。应包括采场边坡体与采掘场地表境界线以外的影响区,应按本规范附录C第C 0.1条确定,影响区宽度L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开采深度小于200m时。其宽度不宜小于最大开采深度 2.开采深度大于或等于200m时.其宽度不宜小于20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