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应急处置与救援第七十一条,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制度,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级别.按照突发事件的性质、特点。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一级为最高级别。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级别划分标准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确定的部门制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中确定应急响应级别.第七十二条、突发事件发生后 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针对其性质 特点.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等.立即启动应急响应 组织有关部门,调动应急救援队伍和社会力量,依照法律 法规.规章和应急预案的规定。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并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必要时 可以设立现场指挥部、负责现场应急处置与救援.统一指挥进入突发事件现场的单位和个人、启动应急响应,应当明确响应事项 级别,预计期限。应急处置措施等、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协调机制 提供需求信息。引导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及时有序参与应急处置与救援工作 第七十三条,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者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应当采取下列一项或者多项应急处置措施、一,组织营救和救治受害人员、转移,疏散 撤离并妥善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以及采取其他救助措施.二,迅速控制危险源,标明危险区域、封锁危险场所,划定警戒区,实行交通管制、限制人员流动 封闭管理以及其他控制措施,三,立即抢修被损坏的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医疗卫生 广播电视,气象等公共设施。向受到危害的人员提供避难场所和生活必需品。实施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以及其他保障措施,四。禁止或者限制使用有关设备 设施,关闭或者限制使用有关场所.中止人员密集的活动或者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采取其他保护措施.五 启用本级人民政府设置的财政预备费和储备的应急救援物资。必要时调用其他急需物资。设备,设施,工具 六、组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加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要求具有特定专长的人员提供服务。七,保障食品。饮用水,药品、燃料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八。依法从严惩处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牟取暴利,制假售假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九,依法从严惩处哄抢财物。干扰破坏应急处置工作等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维护社会治安,十。开展生态环境应急监测,保护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等环境敏感目标.控制和处置污染物,十一。采取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件的必要措施。第七十四条.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后 组织处置工作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启动应急响应 组织有关部门针对事件的性质和特点.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采取下列一项或者多项应急处置措施、一,强制隔离使用器械相互对抗或者以暴力行为参与冲突的当事人,妥善解决现场纠纷和争端。控制事态发展,二,对特定区域内的建筑物。交通工具.设备 设施以及燃料.燃气 电力、水的供应进行控制、三。封锁有关场所,道路,查验现场人员的身份证件 限制有关公共场所内的活动、四,加强对易受冲击的核心机关和单位的警卫 在国家机关,军事机关,国家通讯社 广播电台。电视台 外国驻华使领馆等单位附近设置临时警戒线,五 法律 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必要措施、第七十五条.发生突发事件、严重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时、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有关主管部门可以采取保障,控制等必要的应急措施 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 最大限度地减轻突发事件的影响 第七十六条,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必要时可以向单位和个人征用应急救援所需设备,设施 场地,交通工具和其他物资,请求其他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或者技术支援.要求生产、供应生活必需品和应急救援物资的企业组织生产.保证供给,要求提供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的组织提供相应的服务,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协调运输经营单位,优先运送处置突发事件所需物资,设备,工具。应急救援人员和受到突发事件危害的人员.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为受突发事件影响无人照料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提供及时有效帮助。建立健全联系帮扶应急救援人员家庭制度 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第七十七条,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居民委员会 村民委员会和其他组织应当按照当地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 进行宣传动员。组织群众开展自救与互救、协助维护社会秩序 情况紧急的,应当立即组织群众开展自救与互救等先期处置工作,第七十八条,受到自然灾害危害或者发生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的单位、应当立即组织本单位应急救援队伍和工作人员营救受害人员。疏散、撤离 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控制危险源,标明危险区域.封锁危险场所。并采取其他防止危害扩大的必要措施.同时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报告、对因本单位的问题引发的或者主体是本单位人员的社会安全事件,有关单位应当按照规定上报情况.并迅速派出负责人赶赴现场开展劝解.疏导工作.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其他单位应当服从人民政府发布的决定。命令、配合人民政府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做好本单位的应急救援工作。并积极组织人员参加所在地的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第七十九条。突发事件发生地的个人应当依法服从人民政府,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所属单位的指挥和安排,配合人民政府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积极参加应急救援工作.协助维护社会秩序。第八十条.国家支持城乡社区组织健全应急工作机制,强化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信息平台应急功能 加强与突发事件信息系统数据共享、增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和服务群众能力、第八十一条。国家采取措施、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支持引导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和社会工作者对受突发事件影响的各类人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评估。心理疏导.心理危机干预,心理行为问题诊治等心理援助工作 第八十二条、对于突发事件遇难人员的遗体。应当按照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 科学规范处置,加强卫生防疫、维护逝者尊严,对于逝者的遗物应当妥善保管。第八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根据突发事件应对工作需要。在履行法定职责所必需的范围和限度内 可以要求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供应急处置与救援需要的信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应当予以提供、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获取的相关信息,应当严格保密、并依法保护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第八十四条,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有关单位和个人因依照本法规定配合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或者履行相关义务.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 应当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方式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 加工 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 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第八十五条。因依法履行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职责或者义务获取的个人信息,只能用于突发事件应对,并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结束后予以销毁,确因依法作为证据使用或者调查评估需要留存或者延期销毁的,应当按照规定进行合法性 必要性 安全性评估,并采取相应保护和处理措施.严格依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