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监测与预警第五十八条 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监测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根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种类和特点 建立健全基础信息数据库.完善监测网络、划分监测区域.确定监测点。明确监测项目,提供必要的设备。设施 配备专职或者兼职人员,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监测 第五十九条。国务院建立全国统一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或者确定本地区统一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汇集,储存。分析,传输有关突发事件的信息,并与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专业机构 监测网点和重点企业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加强跨部门 跨地区的信息共享与情报合作、第六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专业机构应当通过多种途径收集突发事件信息,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有关单位建立专职或者兼职信息报告员制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发现发生突发事件,或者发现可能发生突发事件的异常情况、应当立即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或者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接到报告的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立即核实处理,对于不属于其职责的 应当立即移送相关单位核实处理。第六十一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上级人民政府报送突发事件信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向本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通报突发事件信息,并报告上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 专业机构。监测网点和信息报告员应当及时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报告突发事件信息。有关单位和人员报送,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应当做到及时。客观、真实。不得迟报,谎报 瞒报 漏报.不得授意他人迟报 谎报,瞒报,不得阻碍他人报告。第六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及时汇总分析突发事件隐患和监测信息、必要时组织相关部门,专业技术人员。专家学者进行会商,对发生突发事件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认为可能发生重大或者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当立即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并向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当地驻军和可能受到危害的毗邻或者相关地区的人民政府通报。及时采取预防措施,第六十三条 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制度,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 按照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势态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一级为最高级别,预警级别的划分标准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确定的部门制定。第六十四条.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 事故灾难或者公共卫生事件即将发生或者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发布相应级别的警报,决定并宣布有关地区进入预警期、同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 具备条件的 应当进行网络直报或者自动速报,同时向当地驻军和可能受到危害的毗邻或者相关地区的人民政府通报.发布警报应当明确预警类别。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的范围,警示事项,应当采取的措施.发布单位和发布时间等,第六十五条,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发布平台,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准确向社会发布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广播 电视 报刊以及网络服务提供者,电信运营商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快速发布通道,及时、准确.无偿播发或者刊载突发事件预警信息 公共场所和其他人员密集场所,应当指定专门人员负责突发事件预警信息接收和传播工作。做好相关设备,设施维护、确保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及时。准确接收和传播。第六十六条,发布三级。四级警报.宣布进入预警期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即将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危害,采取下列措施,一.启动应急预案。二,责令有关部门,专业机构、监测网点和负有特定职责的人员及时收集,报告有关信息。向社会公布反映突发事件信息的渠道。加强对突发事件发生、发展情况的监测.预报和预警工作,三,组织有关部门和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有关专家学者,随时对突发事件信息进行分析评估、预测发生突发事件可能性的大小 影响范围和强度以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级别,四,定时向社会发布与公众有关的突发事件预测信息和分析评估结果 并对相关信息的报道工作进行管理。五,及时按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发布可能受到突发事件危害的警告 宣传避免。减轻危害的常识,公布咨询或者求助电话等联络方式和渠道、第六十七条,发布一级,二级警报,宣布进入预警期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除采取本法第六十六条规定的措施外.还应当针对即将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危害、采取下列一项或者多项措施、一、责令应急救援队伍。负有特定职责的人员进入待命状态、并动员后备人员做好参加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的准备.二。调集应急救援所需物资.设备 工具.准备应急设施和应急避难,封闭隔离,紧急医疗救治等场所,并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 随时可以投入正常使用,三 加强对重点单位,重要部位和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保卫 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四。采取必要措施,确保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 医疗卫生,广播电视。气象等公共设施的安全和正常运行,五、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采取特定措施避免或者减轻危害的建议,劝告,六、转移。疏散或者撤离易受突发事件危害的人员并予以妥善安置,转移重要财产,七.关闭或者限制使用易受突发事件危害的场所,控制或者限制容易导致危害扩大的公共场所的活动、八.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必要的防范性 保护性措施 第六十八条.发布警报。宣布进入预警期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重要商品和服务市场情况加强监测、根据实际需要及时保障供应,稳定市场。必要时,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等有关法律规定采取相应措施 第六十九条.对即将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社会安全事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具备条件的.应当进行网络直报或者自动速报.第七十条,发布突发事件警报的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事态的发展.按照有关规定适时调整预警级别并重新发布、有事实证明不可能发生突发事件或者危险已经解除的,发布警报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宣布解除警报。终止预警期 并解除已经采取的有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