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振,动8。0,1,评价振动源和环境振动强度 宜采用振动加速度、评价振动对环境的影响,宜采用振级 8.0.2,环境振动监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10070和。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测量方法,GB.10071的有关规定 8,0、3 各类振动环境功能区的环境振动竖向振级限值、应符合表8。0。3的规定、表8,0、3.环境振动竖向振级限值 dB 注、1。表中限值适用于连续发生的稳态振动,冲击振动和无规则振动。2,各类振动环境功能区每日发生的冲击振动,其最大值超过环境振动限值的幅度,昼间不得高于10dB、夜间不得高于3dB,8 0、4。振动控制应采取下列措施.1。应改进工艺和设备,并应减少振动源数量或降低振动强度。2 应采用无冲击工艺 3 应采用平衡良好的工艺 4,应将高振级振动源远离振动敏感点.5、应采用振动基础、8,0,5。居民区的防振卫生防护间距,应符合表8。0。5的规定.表8,0、5、居民区的防振卫生防护间距,注,1。防振防护间距的下限值 用于地基土能量吸收系数较大值和频率大于10Hz的振源。上限值用于地基土能量吸收系数较小值和频率小于或等于10Hz的振源、地基土能量吸收系数可按现行国家标准 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 GB,50040的有关规定执行。2,当振源已采取隔振措施时、防振卫生防护间距可酌情确定。8 0。6,产生强烈振动的机器.当其振动对周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时 应采取隔振措施.8,0,7。隔振措施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要求、1、隔振装置及支撑结构型式、应根据机器设备的类型。振动强弱,扰动频率.建筑。环境和操作者对噪声振动的要求等因素确定。2,隔振元件,可根据有关产品的技术性能确定、3 设置在设备与隔振元件之间的隔振机座、应采用型钢或混凝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