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杆塔荷载及材料10 1.杆塔荷载10 1,1,荷载分类宜符合下列要求。1.永久荷载应包括导线及地线 绝缘子及其附件.杆塔结构构件,杆塔上各种固定设备、基础以及土体等的重力荷载,土压力及预应力等荷载、2,可变荷载应包括风和冰.雪 荷载。导线 地线及拉线的张力.安装检修的各种附加荷载.结构变形引起的次生荷载以及各种振动动力荷载。10。1,2.杆塔的作用荷载宜分解为横向荷载、纵向荷载和垂直荷载,10.1。3 各类杆塔均应计算线路正常运行情况、断线 含纵向不平衡张力、情况。不均匀覆冰情况和安装情况下的荷载组合.必要时尚应验算地震等稀有情况.10,1 4,各类杆塔的正常运行情况、应计算下列荷载组合、1,基本风速.无冰,未断线,包括最小垂直荷载和最大横向荷载组合。2、设计覆冰.相应风速及气温,未断线、3.最低气温 无冰,无风,未断线、适用于终端和转角杆塔.10.1,5。悬垂型杆塔。不含大跨越悬垂型杆塔.的断线.含纵向不平衡张力,情况,应按、5.有冰,无风的气象条件计算下列荷载组合,1,任意一极导线有纵向不平衡张力、地线未断,2 断任意一根地线。导线无纵向不平衡张力,10 1,6、耐张型杆塔的断线 含纵向不平衡张力 情况应按,5 有冰 无风的气象条件。并应按同一档内.断任意一根地线。任意一极导线有纵向不平衡张力进行荷载计算 10、1,7.10mm及以下冰区导线,地线最小断线张力 含纵向不平衡张力,的取值应符合表10.1 7规定的导。地线最大使用张力的百分数。垂直冰荷载应取100、设计覆冰荷载,表10.1 7,10mm及以下冰区导线、地线最小断线张力.含纵向不平衡张力.10.1.8、10mm冰区不均匀覆冰的导 地线最小不平衡张力取值应符合表10.1。8的规定 无冰区段和5mm冰区段可不计算由不均匀覆冰情况引起的不平衡张力、垂直冰荷载宜取75。设计覆冰荷载、同时应按。5.10m。s风速的气象条件计算、表10、1 8、不均匀覆冰的导、地线最小不平衡张力.10,1 9、各类杆塔均应计算所有导,地线同时同向有不均匀覆冰的不平衡张力。10 1.10、各类杆塔在断线情况下的断线张力。含纵向不平衡张力,以及不均匀覆冰情况下的不平衡张力均应按静态荷载计算 10,1。11,防串倒的加强型悬垂型塔、除按常规悬垂型塔工况计算外 还应按所有导地线同侧有断线张力、含纵向不平衡张力。计算 10、1。12,各类杆塔的验算覆冰荷载情况。应按验算冰厚,5、10m、s风速.所有导 地线同时同向有不平衡张力考虑 10.1.13。各类杆塔的安装情况,应按10m,s风速,无冰、相应气温的气象条件计算荷载组合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悬垂型杆塔的安装荷载应符合下列规定,1 提升导线.地线及其附件时的作用荷载.应包括提升导。地线。绝缘子和金具等重力荷载,导线按1 5倍计算。地线按2.0倍计算 安装工人和工具的附加荷载,动力系数宜采用1、1 附加荷载标准值可按表10 1,13的规定确定 表10.1.13.附加荷载标准值.kN。2、计算导线及地线锚线作业时的作用荷载时、锚线对地夹角不宜大于20.正在锚线相的张力宜采用动力系数1、1、挂线点垂直荷载取锚线张力的垂直分量和导 地线重力和附加荷载之和。纵向不平衡张力应分别取导 地线张力与锚线张力纵向分量之差,2,耐张型杆塔的安装荷载应符合下列规定,1、锚塔在锚地线时 相邻档内的导线及地线应均未架设 锚导线时、在同档内的地线应已架设.紧线塔在紧地线时 相邻档内的地线可已架设或未架设 同档内的导线应均未架设。紧导线时、同档内的地线应已架设,相邻档内的导线可已架设或未架设,2,锚塔和紧线塔均应允许考虑临时拉线的作用.临时拉线对地夹角不应大于45 其方向应与导,地线方向一致.临时拉线按平衡导线张力标准值宜按40kN考虑、地线临时拉线按平衡地线张力标准值宜按10kN考虑,3,紧线牵引绳对地夹角宜按不大于20,考虑.计算紧线张力时应考虑导 地线的初伸长、施工误差和过牵引的影响。4、安装时的附加荷载标准值可按表10 1,13取值,3.导、地线的架设宜先架设地线再架设导线,4.与水平面夹角不大于30、可以上人的铁塔构件.应能承受设计值1000N的人重荷载,此时 不应与其他荷载组合 10.1,14.终端杆塔应考虑换流站一侧导线及地线已架设或未架设的情况.10。1、15 计算曲线型铁塔时,应考虑沿高度方向不同时出现最大风速的不利情况、10,1 16,位于地震烈度为9度及以上地区的各类杆塔均应进行抗震验算,10,1,17 外壁坡度小于2.的圆筒形结构或圆管构件 应根据雷诺数Re的不同情况进行横风向风振、旋涡脱落,校核、10,1.18,导线及地线的水平风荷载的标准值和基准风压标准值.应按下列公式计算、WX α,Wo、μZ。μSC βC d,Lp.B1,sin2θ,10,1 18。1,Wo V2、1600 10 1.18,2,式中,WX 垂直于导线及地线方向的水平风荷载标准值.kN。α、风压不均匀系数。应符合表10 1。18.1的规定、校验杆塔大风工况电气间隙时。应符合表10,1.18 2的规定 βC.导线,地线风荷载调整系数,应符合表10,1 18 1的规定。仅用于计算作用于杆塔上的导线及地线风荷载,不含导线及地线张力弧垂计算和风偏角计算.μZ、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基准高度为10m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应符合表10.1。23的规定 μSC,导线或地线的体型系数、当覆冰时 导线或地线的体型系数μSC应取1,2.当无冰且线径小于17mm时.导线或地线的体型系数μSC应取1,2。当无冰且线径大于或等于17mm时,导线或地线的体型系数μSC应取1。1.d,导线或地线的外径或覆冰时的计算外径。分裂导线取所有子导线外径的总和.m。Lp。杆塔的水平档距 m、B1。导线 地线及绝缘子覆冰后风荷载增大系数。5mm冰区宜取1.1、10mm冰区宜取1.2,15mm冰区宜取1。3,20mm及以上冰区宜取1.5 2,0,θ.风向与导线或地线方向之间的夹角、Wo,基准风压标准值.kN,m2。V.基准高度为10m的风速 m。s、表10。1,18 1,风压不均匀系数α和导地线风载调整系数βC.注.对跳线α宜取1、2,表10,1 18 2,校验杆塔大风工况电气间隙时的风压不均匀系数α10。1.19.杆塔风荷载的标准值应按下式计算 WS,Wo,μZ,μS,βZ.B2。AS.10,1,19、式中 WS 杆塔风荷载标准值,kN μS。构件的体型系数、B2 构件覆冰后风荷载增大系数。5mm冰区取1 1,10mm冰区取1、2,15mm冰区取1.6、20mm冰区取1,8,20mm以上冰区取2.0,2。5。AS.构件承受风压投影面积计算值、m2,βZ,杆塔风荷载调整系数 应按本规范第10,1.21条的规定选用、10,1,20、构件的体型系数μS应符合下列规定 1,角钢塔体型系数μS应取1、3.1、η 塔架背风面风载降低系数η应符合表10,1.20的规定,η中间值可按线性插入法计算,表10 1.20,塔架背风面风载降低系数η,注。A为塔架轮廓面积、α为塔架迎风面宽度.b为塔架迎风面与背风面之间距离,2。钢管塔体型系数μS应按下列规定取值.1,当μZ、Wo d2,0。003时 μS值应按角钢塔架的μS值乘0,8采用 d为钢管直径。m,2,当μZ,Wo d2。0 021时、μS值应按角钢塔架的μS值乘0、6采用,3.当0,003。μZ Wo。d2、0、021时,μS值应按插入法计算.3 当铁塔为钢管和角钢等不同类型截面组成的混合结构时、应按不同类型杆件迎风面积分别计算或按照杆塔迎风面积加权平均计算μS值,10 1、21 杆塔风荷载调整系数βZ应符合下列规定,1、杆塔设计时,当杆塔全高不超过60m时.杆塔风荷载调整系数βZ、用于杆塔本身,应按表10 1 21对全高采用一个系数,当杆塔全高超过60m时,杆塔风荷载调整系数βZ应按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规定采用由下到上逐段增大的数值、但其加权平均值不应小于1。6。表10,1,21.杆塔风荷载调整系数βZ.注、1,杆塔风荷载调整系数βZ中间值应按插入法计算。2.对自立式铁塔,表中数值适用于高度与根开之比为4,6,2。基础设计时,当杆塔全高不超过60m时。杆塔风荷载调整系数βZ应取1、0。当杆塔全高超过60m时,杆塔风荷载调整系数βZ宜采用由下到上逐段增大的数值。但其加权平均值不应小于1.3.10、1。22,绝缘子串风荷载的标准值应按下式计算.WI、Wo.μZ、B1,AI。10,1 22,式中,WI、绝缘子串风荷载标准值,kN,AI,绝缘子串承受风压面积计算值,m2,10,1,23.对于平坦或稍有起伏的地形,风压高度变化系数μZ应符合表10,1,23的规定.表10 1。23.风压高度变化系数μZ、注 地面粗糙度类别可分为.A类指近海面和海岛,海岸.湖岸及沙漠地区,B类指田野,乡村,丛林 丘陵以及房屋比较稀疏的乡镇和城市郊区 C类指有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区。D类指有密集建筑群且房屋较高的城市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