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误差来源与控制6。2,1,流量测验误差可分为随机误差.未定系统误差。已定系统误差和伪误差.随机误差应按正态分布。采用置信水平为95,的随机不确定度描述,未定系统误差应采用置信水平不低于95,的系统不确定度描述 已定系统误差应进行修正,含有伪误差的测量成果应剔除 6.2。2。流速仪法的误差来源及控制应符合下列要求,1,误差来源分析应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1.起点距定位误差 2,水深测量误差,3。流速测点定位误差,4.流向偏角导致的误差,5,流速仪轴线与流线不平行导致的误差 6 入水物体干扰水流导致的误差.7,计时误差 8,流速仪率定本身的误差.9、测验方案不完善导致的误差 主要表现在测点测速历时不足导致的流速脉动误差.垂线上测点数目不足导致的垂线平均流速计算误差.断面上测速垂线数目不足导致的误差.10、测验过程操作不当导致的误差.11、测验条件超出仪器使用范围导致的误差、2 误差控制可采用下列措施,1、建立主要测验仪器.测具及有关测验设备装置的定期检查登记制度。2,按有关规定对仪器及时进行检定,校测和维护保养.3.按本规范B.8节的规定进行测宽 测深。4 采取有效措施、准确定位,减小流向偏角和测流设备的阻水力.5.测速时。宜使测船的纵轴与流线平行,并保持测船的稳定.6、规范操作程序.7,完善测验方案、8,测验条件应符合仪器的使用范围,6。2、3 浮标法的误差来源及控制应符合下列要求,1、误差来源分析应包括下列几个方面,1。浮标系数采用误差,2。断面借用或断面测量的误差。3 使用全断面浮标法时,浮标分布不均匀或有效浮标过少 导致浮标流速横向分布不准确而产生的误差,4,在使用深水浮标或浮标测流的河段内,沿程水深变化较大引入的误差 5,浮标观测误差,6。计时误差、7,浮标制作误差,8,风向 风速对浮标运行的影响而导致的误差.2,误差控制可采用下列措施。1 加强浮标系数试验分析,2,条件允许时尽量采用实测断面 并按有关测宽.测深规定控制断面测量误差、3,使用全断面浮标法时.控制好浮标数量及横向分布位置、使浮标流速横向分布曲线具有较好的代表性。4、采用深水浮标或浮杆法测流时.应按本规范第C,1.1条第5款的规定选择测流河段.5 应按本规范对浮标测速的技术要求及测流使用的浮标统一定型的有关规定进行施测、6,用精度较高的秒表计时。并经常检查、消除计时系统误差,6、2、4、声学多普勒法的洪差来源及控制应符合下列要求、1、误差来源分析应包括下列几个方面.1。由声学多普勒噪声引起的随机误差以及系统误差。2 水深测验误差,3。测船速度测验误差 包括底跟踪误差或GPS定位误差 4,测验起点和终点至岸边距离测验误差 5。测船速度与水流流速的比值过大造成的误差 6 非实测区,表层,底层 左右岸边区。面积与实测区面积的比值过大造成的误差、7、河流断面面积测量误差.8。水流环境包括脉动或紊流。水面波浪.剪切流.河底推移质。极慢流速等因素所产生的误差 9。人为因素所产生的误差、2,误差控制应采用下列措施。1.受,动底。影响的测验河段、可采用差分GPS取代底跟踪测量船速,2、无法避开水草的测流断面。宜采用定点多垂线法 3、换能器应安装牢固,入水深度准确测量.避免输入错误,4,岸边距离宜采用激光测距仪或卷尺准确测量.不宜采用目估方法、5、应正确选择岸边形状系数或岸边流量系数。6。应正确选择表层和底层盲区流速外延模型。可采用1。6幂函数定律,不宜改变幂指数或采用其他流速外延模型,注意双向流影响 7,应根据换能器频率进行盲区设定,盲区值不应设定太小。8、测流软件中应输入正确的偏角校正值、9.应选择适当的工作模式.10,应根据换能器频率。最大水深或最大单元数、MN。设定单元长度。MS 值、11,测验总历时不应小于12min,H至少进行2个测次.一个测回.6,2 5。其他测流方法的误差来源与控制测验误差,应执行相关规范和仪器说明。或按下列规定执行。1 误差来源分析应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1,测验条件不满足仪器或方法的使用条件.2,仪器自身误差,3 仪器检定及率定误差、4.定位误差,5,参数设置不适当,2、误差控制可采用下列措施,1.根据测验条件选择适当的测验仪器和方法,2。按有关规定对仪器及时进行检定,校测和维护保养,3。有条件时、通过比测试验选择合适的参数。4 严格执行仪器操作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