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供热与供气5,4。1.供热与供气节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综合分析用热,用气负荷及其参数。应根据使用制度,兼顾近期用量与远期发展、合理确定供热.供气系统规模及主要设备参数.2.供热。供气站房的设置应与区域集中供热,供气规划结合.并应利用余热及工业副产气作为热,气源 3 应选用高效节能设备、严禁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能产品.4,供热,供气系统应设置计量仪表,5,应合理设置管路.5、4.2、锅炉房节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工厂所需热负荷的供应,应根据所在区域的供热规划确定,当其热负荷不能由区域热电站、区域锅炉房或其他单位的锅炉房供应、且不具备热电合产的条件时 应设置锅炉房、有条件时。宜采用余热锅炉,2 选择的锅炉应能有效地燃烧所采用的燃料。且有较高的热效率.并应使锅炉的出力。台数和其他性能均能适应热负荷变化的需要.在技术经济合理的前提下,应就地利用低热值燃料,3。应合理选择供热介质,供采暖通风用热的锅炉房,宜采用热水作为供热介质、4 燃用煤粉,油,气体的锅炉或额定蒸发量不小于20t、h的链条炉排蒸汽锅炉 宜装设燃烧过程自动调节装置。燃烧过程自动调节宜采用微机控制 5 锅炉鼓风机,引风机.给水泵、循环水泵、补水泵等高耗能设备,宜采用变频调速控制、6。链条炉排锅炉宜采用分层燃烧技术及均匀给煤装置,7。蒸汽锅炉连续排污水的热量应合理利用、宜根据锅炉房总连续排污量设置连续排污膨胀器和排污水换热器.5.4 3、供热管网节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改进供热管网的调节方式,采用平衡阀 自力式流量调节阀 变速泵、计算机等调节 控制设备.并应实行管网调度。运行。调节的自动控制,2 应合理选择热水供热系统循环水泵、并避免大流量。低温差的运行方式,采用中央质一量调节的单热源供热系统、热源的循环水泵应采用调速泵 3,宜采用高效 长寿 强化换热器 4 应采用新型保温技术,对供热管道.法兰。阀门及附件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采取保温措施,应采用成熟的直埋预制保温管,并应使供热管网热损失降到5,以下。5.蒸汽供热系统的凝结水应予回收 高温凝结水宜利用或利用其二次蒸汽、不予回收的凝结水宜利用其热量和水资源 5。4、4。压缩空气站应符合下列规定。1 空气压缩机的型号,台数和不同空气品质。压力供气系统的选择 应根据用气要求 压缩空气负荷。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空气压缩机应在高效区运行.用气负荷变化频繁时.宜采用变频调速式空气压缩机 2 少量用气压力或质量等级要求较高的用气设备可单独选择机组,可专线供气或采用增压机.岗位式净化装置 不应提高全厂压缩空气运行压力及供气质量等级。3、压缩空气干燥装置的设置应与用气设备要求相适应,对吸附式干燥装置有条件时宜采用余热再生、4.冬季需采暖的地区,冷却螺杆压缩机组及离心压缩机组产生的热风 宜用于提高站房温度、5,4,5.氮氧站应符合下列规定,1、氮氧站的设计容量应根据用户的用气特点,经多方案比较后确定。可按用户的昼夜小时平均消耗量或按工作班小时平均消耗量经技术经济方案比较确定,并应根据需要设置产品气储存装置.2.空分装置的副产气应回收利用、仅有氮气用户时宜采用单塔制氮装置,3 空分装置的选型应有一定能力的可调性及具有一定的液态产品生产能力 4、氮 氧纯度要求较低时可采用变压吸附或膜分离制气工艺,氮.氧纯度要求较高时应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是否采用变压吸附或膜分离加纯化的制气工艺流程.5 4.6.氢气站应符合下列规定,1。制氢系统类型的选择应按其规模.当地资源或原料气状况.产品氢的纯度及杂质含量和压力要求.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2、水电解制氢应根据氢气的耗量,使用特点等,合理选用电耗小。电压低,价格合理。性能可靠的水电解制氢装置,利用电网低谷段生产氢气的系统宜选用压力大于1、6MPa的压力型水电解制氢装置,3,水电解制氢系统制取的氧气宜回收利用.4 变压吸附提氢系统应设置解吸气回收利用设施及热回收设备,5,用户要求氮氢混合气氢含量小于等于75。时,宜采用氨分解制氢装置。6。冬季采暖地区,采暖通风热量应计入制氢装置散发的热量。5,4,7、煤气站应符合下列规定,1,气化用煤种应根据用户对煤气的质量要求和就近供应的原则,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2、煤气站系统设计时,有条件的应选用余热锅炉冷却煤气的工艺流程。酚水焚烧工艺流程设计应选用余热锅炉回收热量的生产工艺流程、3,鼓风机、煤气排送机及水泵的电动机应采用变频调节控制。4。宜采用计算机系统实现生产操作系统的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