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第一节,农用地结构和布局、第二十六条 农用地总体结构,规划期内,全市以耕地保护为核心。加大农用地整理力度、管好现有丘岗林地、充分利用宜林荒山荒坡造林 逐步增加园地面积,统筹安排各类农用地,促进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和利用效益的提高、规划期内 全市农用地面积净增加37759,59公顷,规模调整为741974 5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9,84.其中。2006。2010年农用地面积净增加13355.62公顷,到2010年农用地规模调整为717570.5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7,54.第二十七条,耕地结构和布局 规划期内,通过土地整理补充耕地513。40公顷 工矿复垦补充耕地930,00公顷 土地开发补充耕地9786,60公顷、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面积10000公顷 农业结构调整及灾害毁损减少耕地面积11950公顷。增减相抵,耕地面积净减少10650公顷、规划期内、全市耕地面积调整为359056、86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48、39,其中.到2010年全市耕地面积调整为365516、86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50.94、规划期内 全市耕地总体布局基本稳定、主要集中分布在中东部平川区及其周边的山地丘陵和山前缓坡丘陵地带,在耕地数量保护的前提下、依据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优先将公路.铁路沿线.河流沿岸。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外。村镇周边的耕地以及其他生产条件好。集中连片的一般耕地以及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中大面积.集中连片.质量较好的新增耕地优先调整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 将已不具备粮食生产能力 污染严重、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损害难以恢复.耕作层已被破坏且难以复垦,坡度25度以上、质量等级低且分布零星的耕地以及城镇扩展边界范围内的基本农田调出基本农田保护区。第二十八条 园地结构和布局。规划期内.全市园地面积调整为3169 52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0.43,比2005年净增加1100公顷。其中,到2010年全市园地面积调整为2269。52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0,32,比2005年净增加200公顷,本市现有园地主要布局在应县金城镇。怀仁县何家堡乡.金沙滩镇.山阴北周庄镇。规划期内,园地布局以现有园地的分布为基础、合理控制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园地发展。把该区域园地发展的重点放在改良品种和提高品质上.园地面积稳步提高 老龄园地逐步还耕,尽量不占用耕地发展新果园,使园地发展由外延扩展转变到内涵提高上来,新发展园地的重点放在浅山 丘陵.台地和荒坡地上 解决果品发展与粮食生产争地的矛盾,并根据各区县产业发展战略及土地适宜性适当集中 建立应县、怀仁县。山阴县优质林果产品基地。第二十九条、林地结构和布局.规划期内,全市林地面积调整为289808,40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39,06,比2005年净增加63000公顷。其中,到2010年全市林地面积调整为249808,40公顷 占农用地面积的34,81。比2005年净增加23000公顷、规划期内.根据本市。促进生态文明.改善人居环境,的林业发展思路 结合一批国家级绿化工程 市级生态林建设工程以及生态旅游项目优化林地布局,同时将,大地增绿。与,农民增收、结合起来.推进造林绿化由生态防护型向生态经济型转变、既增加林地面积.又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在重点养殖区、推广以柠条为主的饲草灌木林。增强林业建设对畜牧业发展的服务功能.在城镇近郊区,按照。地域性。生态性.景观性,相协调的原则,增强林业建设对旅游业发展的景观功能,第三十条 牧草地结构和布局,规划期内 全市牧草地面积调整为40072,01公顷 占农用地面积的5,40,比2005年净减少15000公顷 其中,到2010年全市牧草地面积调整为50072 01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6 98.比2005年净减少5000公顷 本市现有牧草地主要分布在六区县的浅山,丘陵,台地和荒坡地上,其中万亩以上的牧草地集中分布在朔城区的麻家梁,山青梁、平鲁区的黑驼山、大西梁.山阴的草垛山,薛、怀仁的芦子沟 马庄,小峪、鹅毛口,右玉的杨千河 威远 丁家窑,应县的跑马梁,马头梁、铁家岭等地,规划期内。科学解决畜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 建设争地的矛盾.并根据土地的适宜性来适当集中。建立优质 稳定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同时继续大力实施耕地种草。全市耕地种草、粮草轮作面积占到耕地面积的15、实现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的转变.第三十一条、其他农用地结构和布局.规划期内 全市改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着力推进畜牧业养殖园区建设、新增以畜禽养殖为主的设施农用地234、00公顷,同时由于建设占用 生态建设。农用地整理等、导致农村道路,田坎等其他农用地面积减少924,41公顷.增减相抵.其他农用地面积净减少690 41公顷,规划期内,全市其他农用地面积调整为49867、75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6 72.其中、到2010年全市其他农用地面积调整为49903 78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6。95 第二节、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 第三十二条,建设用地总规模 规划期内,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加强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 合理调整建设用地内部结构 保障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实现本市土地利用战略和建设用地调控目标。规划期内.全市建设用地面积净增加12590公顷,规模调整为69966、7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59.其中 2006,2010年全市建设用地面积净增加3897,69公顷 到2010年建设用地规模调整为61274,4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77 第三十三条,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规划期内.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 加强城镇闲散用地的整合及低效用地的增容改造和深度开发,严格限制工业项目用地扩张.促进其向朔州经济开发区和各区县工业项目集聚区集中.加大矿区复垦力度,实施建设用地置换、提高矿业用地利用效率,通过资本置换。以路带房.以房建房。综合开发等措施加快城中村改造,农村居民点建设以内涵挖潜为主,集中紧凑,合理布局.规划期内.全市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调整为52725.97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75,36,规划期内 新增城乡建设用地面积11900,00公顷,通过整理复垦农村居民点 工矿减少城乡建设用地3910 00公顷。增减相抵,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净增加7990.00公顷、其中、2006,2010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净增加3246.69公顷、到2010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调整为47982,66公顷。第三十四条 城镇工矿用地结构和布局 规划期内、全市城镇工矿用地规模调整为25778 10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48 89,比2005年净增加8800公顷.人均城镇工矿面积调整为294,3平方米、人、其中、到2010年全市城镇工矿用地规模调整为20346,29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42,42.比2005年净增加3368.19公顷。人均城镇工矿面积调整为277.3平方米.人、规划期内 全市按照。一核、一圈,两区 的空间结构模式,引导配置城镇工矿用地布局。完善区域空间结构.一核,即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一圈.即由朔城区 平鲁区和山阴县构成的城镇循环经济发展圈。两区、是指东部新产业发展区和西北部生态观光旅游区.依托中心城区带动战略 按照,极核,发展模式,首先保障中心城区向北、西,南三个主要拓展方向的合理用地需求,协调配置全市城镇建设用地,实现中心城区率先发展,发挥其对全市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在城市用地总规模控制下,优先安排城市交通 供排水。电力,通讯 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用地。重点保障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生态等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统筹安排居住、办公 商贸.工业.物流仓储等用地 优化城市用地结构和布局 提高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总体效益,同时注重山体 水系,植被的保护和利用。充分发挥城市公园、绿地的生态效能,充分考虑土地和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发展节地 节水.节能型经济,构建集约型城市发展模式 构建以大运公路.北同蒲铁路交通主干线为依托的主纵轴 怀仁。山阴 朔城,以荣乌高速公路.平朔一级公路 109国道为次横轴 应县。平鲁 右玉,的产业密集带。纵轴上产业发展向朔城富甲工业项目集聚区。红旗牧场工业项目集聚区。朔州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集聚区。山阴东大滩工业项目集聚区和金海洋循环经济项目集聚区、怀仁云东工业项目集聚区等地聚集 怀仁陶瓷及煤炭物流项目集聚区聚集、横轴产业发展向应县城东工业项目集聚区和城南北曹山工业项目集聚区,平鲁平朔矿区和井坪循环经济项目集聚区以及右玉威远工业项目集聚区聚集 第三十五条、农村居民点结构和布局,规划期内 全市农村居民点规模调整为26947,87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面积的51 11 比2005年净减少810.00公顷 其中 到2010年全市农村居民点规模调整为27636,37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面积的57、63,比2005年净减少121、50公顷 规划期内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要求.加大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推行力度 适度撤并自然村落、促进乡村人口从自然聚集.散落定居向集中规划 配套建设转变 优先保障农民最急需的生产生活设施用地.统筹安排农村居住,产业,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等各项用地,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加大村庄规划和整治力度,农村新建,改建,扩建住宅 必须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村庄建设用地区域内进行、充分利用农牧区内的空闲地、旧宅基地和未利用地,提高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集约节约水平、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宅基地审批的相关规定,引导和规范农村宅基地合理流转 提高宅基地利用效率,按照.统筹规划 分步实施,政府引导 群众自愿,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要求 结合,山西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总体方案、在依法依规和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稳步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和整合,第三十六条.交通水利用地规模,规划期内、本市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配套建设 节约用地的原则,优化各类基础设施用地配置.实现基础设施与工业布局相配套、与优势资源开发规划相协调。为循环经济发展和七大产业振兴提供基础支撑 规划期内、按照。积极保障,集约供给 的原则.优化配置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规划期内.全市交通水利用地规模调整为12257.02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17、52。比2005年净增加4329,99公顷、其中,2006,2010年交通水利用地规模净增加620,00公顷,到2010年交通水利用地规模调整为8547 03公顷。第三十七条,交通运输用地结构和布局 规划期内 全市交通运输用地规模调整为8330,80公顷、占交通水利用地面积的67 97,比2005年净增加3469,99公顷,其中、2006。2010年交通运输用地规模净增加305,00公顷.到2010年交通运输用地规模调整为5165。81公顷 规划期内、为适应本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度增加铁路发展用地规模,优先保障北同蒲铁路增设四线,大准朔黄铁路联络线等干线铁路工程用地 同时为牢固确立本市在中部崛起及在晋蒙冀的枢纽作用.重点保障朔州环城,山阴至平鲁,朔州至平鲁 大同至右玉,灵丘至山阴等高速公路建设工程用地。支持县际公路.通乡油路 通村公路的建设.打造中心城区和各区县之间一小时交通经济圈 第三十八条,水利设施用地结构和布局 规划期内.全市水利设施用地规模调整为3926,22公顷。占交通水利用地面积的32,03、比2005年净增加860。00公顷.其中,2006.2010年水利设施用地规模净增加315。00公顷.到2010年水利设施用地规模调整为3381 22公顷,规划期内。按照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引导全市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 保障太平窑水库。东石湖水库.海子湾水库,引黄北干及其配套工程用地和其他水源工程建设用地、合理安排田间灌溉排水工程,抗旱水源工程等农田水利建设用地、提高农田抗旱保收能力、第三十九条、其他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规划期内.全市其他建设用地规模调整为4983,75公顷,占建设用地的7,12.比2005年净增加270,00公顷。其中2006,2010年净增加31、00公顷,其他建设用地规模达到4744 75公顷、规划期内,所新增的建设用地指标。主要用于有关军事,文物保护,旅游。风景名胜的新增项目,第三节、其他土地结构和布局。第四十条、其他土地结构和布局,规划期内、全市保持农用地和建设用地规模适度扩大。在不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前提下,优先利用低丘缓坡地和荒草地。盐碱地,裸地等其他土地进行非农建设,适度开发后备土地资源。规划期内.全市其他土地面积净减少50349、59公顷,规模调整为250493,82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3、58,其中、2006,2010年全市其他土地面积净减少17253、31公顷,到2010年其他土地规模调整为283590.1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6.69.规划期内。其他土地布局结合本市自然与历史文化保护区,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等生态建设工程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