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耕地保护第十条 国家实施国土空间规划下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统筹布局农业、生态,城镇等功能空间,划定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 严格保护耕地.国务院确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 质量有提高。国家建立耕地保护补偿制度,调动耕地保护责任主体保护耕地的积极性 第十一条,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严格控制各类占用耕地行为 确需占用耕地的 应当依法落实补充耕地责任。补充与所占用耕地数量相等、质量相当的耕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本级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对补充耕地的数量进行认定.对补充耕地的质量进行验收、并加强耕地质量跟踪评价,第十二条 国家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禁止违规占用耕地绿化造林,挖湖造景等行为。禁止在国家批准的退耕还林还草计划外擅自扩大退耕范围、第十三条 耕地应当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供目标任务,加强耕地种植用途管控、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制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加强耕地种植用途管控日常监督 村民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现违反耕地种植用途管控要求行为的。应当及时向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报告、第十四条,国家建立严格的耕地质量保护制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量质并重,系统推进,永续利用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统筹规划与分步实施 用养结合与建管并重的原则.健全完善多元投入保障机制 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耕地质量和种植用途监测网络 开展耕地质量调查和监测评价.采取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治理修复等措施,提高中低产田产能.治理退化耕地,加强大中型灌区建设与改造。提升耕地质量,国家建立黑土地保护制度 保护黑土地的优良生产能力、国家建立健全耕地轮作休耕制度.鼓励农作物秸秆科学还田。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支持推广绿色 高效粮食生产技术。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和资源永续利用。第十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撂荒地治理,采取措施引导复耕,家庭承包的发包方可以依法通过组织代耕代种等形式将撂荒地用于农业生产。第十七条、国家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制定相关规划和支持政策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加快选育耐盐碱特色品种、推广改良盐碱地有效做法 遏制耕地盐碱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