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志愿服务活动第十九条 提倡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参与扶弱济困.帮老助幼,帮孤助残.应急救援,抢险救灾,科学技术普及,文化体育。医疗卫生,支教助学.植树造林,环境保护。社区服务等社会公益服务,优先为老年人 残疾人 未成年人以及其他有特殊困难的社会群体和个人提供志愿服务。鼓励和支持具备心理、医疗。消防,法律。教育。科技。文艺,体育等专业知识技能的志愿者开展专业志愿服务 第二十条 志愿服务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前应当对志愿者进行相关培训.告知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第二十一条、志愿服务组织应当尊重志愿者本人的意愿 安排与其年龄、体力。智力.技能、时间等相适应的志愿服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行指派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提供志愿服务、不得强迫他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未经志愿者。志愿服务对象本人同意、志愿服务组织不得泄露志愿者,志愿服务对象的个人信息、第二十二条,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开展应对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的志愿服务活动时,应当接受发生地人民政府设立的应急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 协调、第二十三条.倡导志愿服务组织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所 站.设计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逐步建立、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服务模式,提升志愿服务水平、鼓励公共文化设施.窗口单位 车站,公园,广场.景点等加强学雷锋志愿服务站点规范化建设。提供常态化志愿服务.第二十四条,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对象可以根据需要签订协议。明确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约定志愿服务的内容.方式.时间。地点.工作条件和安全保障措施等。志愿服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鼓励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对象签订书面协议 一、志愿服务活动对人身安全、身心健康有较高风险的 二,志愿服务期限在一个月以上的,三,为大型社会活动提供志愿服务的、四,组织志愿者在本市行政区域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 五 境外人员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参加志愿服务组织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的、六,任何一方要求签订书面协议的.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