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勘察,设计和施工第九条,新建 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应当符合抗震设防强制性标准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职责依法制定和发布抗震设防强制性标准。第十条.建设单位应当对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全过程负责。在勘察,设计和施工合同中明确拟采用的抗震设防强制性标准 按照合同要求对勘察设计成果文件进行核验,组织工程验收、确保建设工程符合抗震设防强制性标准、建设单位不得明示或者暗示勘察,设计。施工等单位和从业人员违反抗震设防强制性标准 降低工程抗震性能.第十一条,建设工程勘察文件中应当说明抗震场地类别。对场地地震效应进行分析,并提出工程选址。不良地质处置等建议,建设工程设计文件中应当说明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类别以及拟采用的抗震设防措施.采用隔震减震技术的建设工程、设计文件中应当对隔震减震装置技术性能 检验检测,施工安装和使用维护等提出明确要求 第十二条 对位于高烈度设防地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下列建设工程 设计单位应当在初步设计阶段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编制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专篇、并作为设计文件组成部分。一.重大建设工程、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三.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者需要尽快恢复的建设工程,第十三条 对超限高层建筑工程.设计单位应当在设计文件中予以说明.建设单位应当在初步设计阶段将设计文件等材料报送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进行抗震设防审批.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组织专家审查、对采取的抗震设防措施合理可行的、予以批准,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批意见应当作为施工图设计和审查的依据.前款所称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是指超出国家现行标准所规定的适用高度和适用结构类型的高层建筑工程以及体型特别不规则的高层建筑工程、第十四条,工程总承包单位、施工单位及工程监理单位应当建立建设工程质量责任制度、加强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措施施工质量的管理、国家鼓励工程总承包单位,施工单位采用信息化手段采集、留存隐蔽工程施工质量信息 施工单位应当按照抗震设防强制性标准进行施工,第十五条,建设单位应当将建筑的设计使用年限,结构体系,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类别等具体情况和使用维护要求记入使用说明书 并将使用说明书交付使用人或者买受人,第十六条。建筑工程根据使用功能以及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等因素,分为特殊设防类。重点设防类。标准设防类和适度设防类.学校、幼儿园 医院.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应急指挥中心、应急避难场所 广播电视等建筑,应当按照不低于重点设防类的要求采取抗震设防措施 位于高烈度设防地区 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新建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应急指挥中心 应急避难场所,广播电视等建筑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用隔震减震等技术.保证发生本区域设防地震时能够满足正常使用要求、国家鼓励在除前款规定以外的建设工程中采用隔震减震等技术。提高抗震性能,第十七条,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据各自职责推动隔震减震装置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明确通用技术要求,鼓励隔震减震装置生产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隔震减震装置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建立唯一编码制度和产品检验合格印鉴制度。采集.存储隔震减震装置生产,经营,检测等信息,确保隔震减震装置质量信息可追溯.隔震减震装置质量应当符合有关产品质量法律、法规和国家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建设单位应当组织勘察 设计 施工,工程监理单位建立隔震减震工程质量可追溯制度,利用信息化手段对隔震减震装置采购 勘察,设计.进场检测.安装施工 竣工验收等全过程的信息资料进行采集和存储。并纳入建设项目档案。第十八条、隔震减震装置用于建设工程前、施工单位应当在建设单位或者工程监理单位监督下进行取样,送建设单位委托的具有相应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资质的机构进行检测。禁止使用不合格的隔震减震装置。实行施工总承包的。隔震减震装置属于建设工程主体结构的施工、应当由总承包单位自行完成.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应当建立建设工程过程数据和结果数据,检测影像资料及检测报告记录与留存制度,对检测数据和检测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不得出具虚假的检测数据和检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