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调蓄池和隧道调蓄工程。运行监测6。4,1 调蓄池和隧道调蓄工程的运行 宜根据调蓄功能,降雨情况。排水系统的运行情况和河道水位等因素确定 6,4。2 调蓄池和隧道调蓄工程的运行模式可分为进水模式,放空模式和清淤冲洗模式等 6,4、3、进水模式宜采用重力进水 当采用水泵进水时、应结合泵站工艺充分利用现有设备.进水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调蓄池为机械排风时.应开启风机.2 应记录进水起止时间,前池水位。调蓄水位和流量.3,应记录溢流起止时间、前池水位和流量。4 应记录水泵开启台数。电流,运行时长.5,上述记录曲线宜在自动化控制平台界面实时显示 6。4,4。放空模式应考虑调蓄池.隧道调蓄工程和下游排水管渠或受纳水体的高程关系、采用重力结合水泵排空模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在下游管渠具有输送能力时进行、2 放空时间应结合下游管渠的排水能力和雨水综合利用设施的排放效率确定,3,调蓄池和隧道调蓄工程应及时放空到最低水位并开启机械通风,4.应记录排空泵开启台数,电流。运行时长和调蓄池、隧道调蓄工程放空前后水位、6,4.5,清淤冲洗模式应结合调蓄池和隧道调蓄工程的池型设计 节能 操作便捷等因素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清淤冲洗宜在调蓄池和隧道调蓄工程放空后的降雨间歇日进行,并应做好记录,2 采用人工清淤冲洗时。应通风透气、并应进行有毒.有害和爆炸性气体实时监测。下池操作人员应配备防护装置 3、采用水力设备时.冲洗频率宜根据冲洗方式和使用频率确定。采用自冲洗设备时、每次使用后应及时进行清淤冲洗 采用其他设备时,冲洗频率汛期每月宜大于两次,非汛期可适当延长,4。调蓄池和隧道调蓄工程长时间未使用或未彻底放空。清淤冲洗前,应进行有毒,有害。爆炸性气体监测,5 采用机械清淤冲洗时、应采用操作便捷.故障率低,冲洗效果好。抗腐蚀的设备、6,4。6。应在调蓄工程重要节点位置设置水质水量监测点,6、4。7 通风换气设备的运行,应符合下列规定.1,通风系统应简单可靠,风流稳定.易于控制管理,耐腐蚀。2 自动监测报警系统应连续监测、并应根据有毒有害气体浓度自动启动相关的通风换气设备,3 作业人员下井前 应开启通风除臭设备,达到国家现行安全标准方可下井作业.6,4、8、除臭设备的运行,应符合下列规定、1。物理法除臭应定期更换吸附介质。2,离子法除臭不得损害作业人员的健康。3、喷淋法除臭应对相关设施设备和控制系统采取防腐措施,检查维护6。4.9,检查和维护保养应包括进出水水泵.闸门,自动化控制系统,水质水量监测系统 气体自动监测.除臭设备等设施设备,并应做好检查维护记录.对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气体检测仪应定期进行检查和校验、并应按国家现行有关规定进行强制检定,6.4 10,出水直排水体的隧道调蓄工程。应加强潮门和排放口的检查和保养。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保持潮门闭合紧密.启闭灵活。吊臂。吊环 螺栓无缺损.潮门前无积泥.无杂物,汛期潮门检查每月应大于一次,拷铲,油漆、注油润滑,更换零件等重点保养应每年一次,2、应定期巡视排放口、及时维护。排放口附近不得堆物.搭建、倾倒垃圾等。排放口挡墙。护坡和跌水消能设备应保持结构完好 发现裂缝 倾斜等损坏现象应及时修理。对埋深低于河滩的排放口.应在每年枯水期进行疏浚 当排放口管底高于河滩1m以上时,应根据冲刷情况采取阶梯跌水等消能措施 6.4,11、应建立故障排除和管理制度,具有在突发事件情况下保障调蓄池和隧道调蓄工程基本功能的应急处置措施和管理制度,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建立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排除和管理制度 2,应制定断电情况下的备用电源应急预案。3.应制定调蓄池和隧道调蓄工程超负荷进水情况下 溢流口 出水管道闸门 放空泵的应急运行方案 6.4、12。应做好调蓄池和隧道调蓄工程的检查和维护记录 生产安全6,4,13,恶劣天气条件下。不得在任何进水口或检查井进行工作。6 4 14.进入调蓄池和隧道调蓄工程进行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1.进入密闭空间前。应由专业人员进行安全风险评估 2.进入密闭空间作业的单位应取得作业许可 作业许可应注明工作环境和允许作业时间.同时还应列明安全注意事项和应配备的安全保护工具。3 作业中所使用的工具应安全可靠、保养到位,作业所需安全器具应穿戴正确、4.进入密闭空间前应对进水口和集水井的水进行分流 5,通风设备应运行正常,并应利用空气。氧气分析设备确定作业空间内已完全通风,6,应有应对雨污水进入的安全防范措施 7 作业开始前、应确定空间内作业人员和地面监控人员 双方应理解对方手势、应在密闭空间和地面监控人员之间建立沟通渠道,地面监控人员应监控作业过程、并应与空间内工作人员保持联系。6,4.15 人工作业前应进行作业安全风险评估,并采取安全措施,风险评估应由具有专业知识和相关经验 并且熟知风险评估和相关安全规范的人员来执行。风险评估人员应在评估记录表上签名.确认已审核风险评估报告并对此报告负责.6,4.16。发生事故时 应立即启动应急抢险预案,组织抢险救援.减少事故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