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隧道调蓄工程4。5.1 地上建筑密集.地下浅层空间无利用条件的区域可采用隧道调蓄,4,5、2,隧道调蓄工程的总体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位置和走向应根据功能需求。结合排水系统。城镇道路和河道水系等情况确定,2。可沿河道布置.埋深应与地下空间规划相协调,并根据排放条件、当地土质 地下水位,河道 原有和规划的地下设施、施工条件、经济水平和养护条件等因素确定。4.5,3。隧道调蓄工程可由综合设施。主隧道。出水放空系统 通风设施。控制系统和检修设施组成、4,5.4.综合设施应包括截流设施,进水管道和竖向跌落井等,4、5.5,截流设施可采用溢流井,旁通井等形式,可利用堰槽或闸门.阀门等设备控制进入隧道的水量,截流设施处应设置格栅.4,5,6。进水管道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根据地质条件 排水系统.竖向跌落井 隧道结构,埋深.进出水方式和综合投资等因素确定进水管道的位置、2.宜根据设计的截流调蓄量,采用数学模型法确定管径.3 末端应设置闸门和排气装置,4 5,7 竖向跌落井应根据截流设施和主隧道布置设置,距离较近的多个截流设施宜接入同一竖向跌落井、4.5.8,竖向跌落井应由进水段。竖向段和脱气槽三部分组成、竖向跌落井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能满足进水流量的变化、2,应采取消能措施减少水流对竖向跌落井底板的影响.3、宜采用旋流跌落井和直接跌落夹带气体式跌落井等型式,4,旋流跌落井的进水方式宜采用螺旋型或切线型 5、采用直接跌落夹带气体式跌落井时 在跌落井底应设置气水分离槽,并应采取措施承受水流下跌产生的冲力和振动。且应设置单独的通风系统。4.5。9 主隧道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根据城镇内涝防治需求,一次规划.分期实施 近期工程应考虑远期发展需要。并预留接口,2。建设前应结合城镇竖向规划对地质条件进行系统分析,3.断面形状应根据设计流量 埋设深度、工程环境条件,同时结合当地施工,制管技术水平和经济、养护管理等要求确定、一般宜选用圆形,4 长度.管径,流量和流速应结合其功能,调蓄量等进行系统优化设计 并应采用水力模型对隧道内水流的流速 流态进行模拟校核.必要时可设置流槽 5、应布置防水照明设施和实时水位 水量监测系统,供电宜采用二路电源.二路互为备用或一路常用另一路备用 6。应合理确定冲洗和清淤的方式,机械和周期、并应确定清淤污泥的出路、7,应采取防渗防腐措施,并应设置小流量排水泵,4 5,10.出水放空系统的设计 应符合下列规定。1,用于削减峰值流量的隧道调蓄工程出水可排入城镇下游的大型水系或水体,并不得引发排放口周边区域内涝灾害,2。宜采用重力流出水。无法重力流出水时 应在其下游设置排空泵站.当上游未设粗格栅时.泵站内应设粗格栅。排空泵站的流量应根据隧道调蓄工程的主体功能、运行模式.设计放空时间等因素确定.并应设置备用泵,当隧道调蓄工程出水口受到受纳水体顶托时 应设置防倒灌拍门或闸门、3.出水口形式和出口流速.应根据受纳水体的水质要求。水体的流量,水位变化幅度,水流方向、波浪状况,稀释自净能力,地形变迁和气候特征等因素确定.4,出水口应采取防冲刷.消能、加固等措施、应设置警示标志.当排水口位于通航河道岸边时,应系统评估对河道底泥的冲刷、不得对航道产生影响,5,有冻胀影响地区的出水口 应采用耐冻胀材料砌筑,出水口的基础应设在冰冻线以下,4,5、11,宜通过流体力学模拟或水工结构模型模拟,对隧道调蓄工程的设计进行校正和优化,4 5、12.隧道调蓄工程应设置送排风设施 通风井宜设置除臭设施。4.5.13,隧道调蓄工程宜设置集中的控制系统.对管渠系统所有连接点和泵站实行水位水量监测。收集 上报实时数据,控制系统应能根据系统运行状况 对各部分设施进行调控.4 5,14.隧道调蓄工程应设置检修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