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城乡规划的制定和修改第七条 本市城乡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依法按层级组织编制下列城乡规划。并形成完整的体系。一。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二、分区规划,跨行政区域规划,三、交通,水利.气象,能源。市政设施,生态环境保护.文物保护.人民防空,防灾减灾,消防等涉及空间资源利用的专项规划.四 城市 镇、乡规划区内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五,各级人民政府确定的重要区域的城市设计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和乡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镇,乡、村庄,不再单独编制规划 纳入城市规划,镇规划和乡规划,实行统一规划和管理 城市规划区内的镇、乡.村庄和镇,乡规划区内的村庄原则上不另划规划区,第八条。编制城乡规划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规章以及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综合考虑地质灾害影响评价.气象灾害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和交通影响评价等结论、城市规划区与风景名胜区重合区域。城市规划与风景名胜区规划应当协调一致.各类开发区的规划、不得违背城市.镇总体规划以及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城乡规划应当使用符合国家统一标准的勘察 测绘,气象,地震,水文.环境等基础资料成果 本市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编制城乡规划的需要 及时予以提供.第九条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应当符合城市,镇总体规划和乡规划的要求、规划期限为五年,规划区内规划确定的适建区 限建区范围内的近期建设用地和近期老城区改造区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覆盖率应当达到百分之百 第十条.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一,用地界线和建筑控制类型,二,地块控制指标。基础设施配套要求。交通设计和管线综合,三.城市设计指导原则,四,土地使用和建筑管理规定,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地块的主要用途,建筑总量。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建筑控制线、容积率,绿地率,公共绿地面积。停车位数量以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历史文化保护区建设的控制指标等.应当作为强制性内容。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城乡规划实施的需要,将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建筑形式,色彩.风格等引导性内容.调整为强制性内容,第十一条,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镇,乡,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下列区域内的城市设计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并经依法批准后.作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相关内容的补充、一,市、县,市.主要公共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和中央商务区等,二、城市广场和公园周边、主要干道和河道两侧,三,各级风景名胜区核心区边缘,特色历史街区 工业遗存集中区等.四,新城.新市镇核心区.五、其他重要区域 第十二条.本市城乡规划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组织编制和审批,一、鞍山市城市总体规划由鞍山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省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二.海城市城市总体规划由海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鞍山市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省人民政府审批,三,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由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后,报鞍山市人民政府审批.报省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备案,四.县、市,域内的其他镇总体规划和乡规划由镇 乡 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后,报县。市。人民政府审批 报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备案.省人民政府确定的镇的总体规划 还应当报省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备案.五、省 市。县,市、人民政府确定应当制定村庄规划区域内的村庄规划。由镇 乡.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后、报县 市 人民政府审批、报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备案 六.分区规划由市。县.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批,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七 市域内跨县 市,区的城乡规划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报市人民政府审批、需要报省人民政府审批的.由市人民政府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法审议后、报省人民政府审批.八 县,市。域内跨镇.乡,的城乡规划由县 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报县,市。人民政府审批。需要报市人民政府审批的.由县.市,人民政府提请县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法审议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九、鞍山市城市规划区,海城市城市规划区以及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规划区内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本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 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批.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其他镇,乡 规划区内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镇.乡、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报县 市 人民政府审批,报镇.乡。人民代表大会备案 十.涉及空间布局和用地需求的各种专项规划由有关专业主管部门会同本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组织编制行业规划。涉及城乡规划的.应当征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意见,十一。本条例第十一条规定的城市设计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的。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批 由县。市.域内镇,乡 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报县、市,人民政府审批,第十三条、本条例第十二条所列各项城乡规划。在报送审批前、组织编制机关应当依法将城乡规划草案在有关政府网站上予以公告。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公告的时间不得少于三十日、城乡规划经依法批准后,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在十五日内在有关政府网站上依法予以公布,并对公众意见的采纳情况予以分类答复,为公众查阅提供便利条件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公开的内容除外。城乡规划经依法批准后、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在三十日内依法报送备案。并在六十日内依法报送本级城乡建设档案管理机构存档、第十四条,本市以外的城乡规划编制单位承担本市行政区域内编制任务的,应当向市 县、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备案、未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同意。编制单位不得将规划内容擅自公开或者另作他用,第十五条,经依法批准的各项城乡规划的修改 应当符合 城乡规划法。省实施办法。和本条例规定的法定条件 权限和程序、不符合法定条件,权限和程序 任何组织.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城乡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