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监督管理,第六条.本省实行环境质量领导责任制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逐步开展和推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落实任期及年度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使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达到规定的标准 省人民政府每年向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下达年度环境保护目标.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将省人民政府下达的环境保护目标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和下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上一年度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上一年度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未完成的,应当向本级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作出说明、提出整改措施并负责落实 第七条。省 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可以划定环境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流域和海域.建立联合防治协调机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 统一防治措施.组织相关人民政府实施联合防治。实施联合防治的人民政府应当协商建立环境信息共享机制 制定共同实施的环境保护计划 共同处理重大环境问题 开展联合执法、预警应急工作.协商不成的.由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协调解决.第八条、环境保护规划是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控制的基本依据,各种开发和建设活动应当符合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环境保护规划与本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省或者区域环境保护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实施。地级以上市,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根据上级人民政府批准的环境保护规划和本行政区域的环境状况、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的环境保护规划和小区域环境保护规划.经上一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查后 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实施、环境保护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应当相互衔接。第九条。环境保护规划应当严格执行、因保护和改善环境而确有必要修改或者调整的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本条例规定的环境保护规划编制程序报请原批准机关予以批准 并向社会公布、修改或者调整的内容不得低于上级人民政府批准的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第十条.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和修改.应当采取论证会,听证会.公开征求意见等形式广泛征询公众意见并向社会公开、上报审批的环境保护规划应当附有公众意见以及对公众意见采纳和不采纳情况的说明.第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不同区域功能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划定环境功能区划并执行相应的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第十二条。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全省环境监测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会同有关部门完善省环境监测网络和环境监测数据库,健全环境监测预警机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辖区内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等环境监测活动,运行监测数据库,并依法监督环境监测机构的业务活动,禁止擅自撤销或者变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确定的环境质量监测点.断面、环境监测机构应当按照环境监测规范从事环境监测活动,接受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督、不得弄虚作假,隐瞒.伪造、篡改环境监测数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 变造或者篡改环境监测机构的环境监测报告,第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环境统计工作,环境统计范围内的国家机关 社会组织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依法提供环境统计资料 不得虚报 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变造或者篡改,第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建立环境信息管理系统,及时收集、处理并依法公开环境信息,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之间应当实施信息共享、第十五条、省,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直接查处本行政区域内下列本应当由下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查处的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一、造成本行政区域重大污染的、二。造成跨行政区域污染的 三。下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造成重大污染或者跨行政区域污染的行为不处理或者处理不力的,第十六条、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与有关主管部门可以联合进行检查 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污染环境的行为依法进行处理.有关主管部门在日常监督管理过程中发现污染环境的行为时 应当在职责范围内及时依法进行处理并向有管辖权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通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在职责范围内对违法行为依法作出处理,各主管部门之间应当及时反馈处理结果.第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完善举报制度,向社会公开举报电话 网址。通信地址等,明确受理范围和职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举报,应当及时依法核查处理。对经查证属实的举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对举报人予以表彰或者奖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对举报人的相关信息予以保密 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第十八条.符合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可以依法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第十九条,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环境资源案件管辖制度.设立跨行政区划环境资源审判机构,审理跨行政区划环境污染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