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出水管道7 3.1。泵房外出水管道的布置.应根据泵站总体布置要求 结合地形、地质条件确定,管线应短而直,水力损失小。管道施工及运行管理应方便 管型、管材及管道根数等应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出水管道应避开地质不良地段 否则应采取安全可靠的工程措施、铺设在填方上的管道、填方应压实处理 做好排水设施,管道跨越山洪沟道时,应满足防洪要求、7。3、2,出水管道的转弯角宜小于60 转弯半径宜大于2倍管径 管道在平面和立面上均需转弯且其位置相近时、宜合并成一个空间转弯角、管顶线宜布置在最低压力坡度线下,压力不小于0,02MPa.当出水管道线路较长时.应在管线隆起处设置排,补,气阀 其数量和直径应经计算确定,当管线竖向布置平缓时。宜间隔1000m左右设置一处通气设施,7,3.3、出水管道的出口上缘应淹没在出水池最低运行水位以下0,1m.0.2m,出水管道出口处应设置断流设施、7、3 4 明管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明管转弯处,分岔处,不同管材接头处和明管直线段较长时应设置镇墩.1 在明管直线段上设置的镇墩.其间距不宜超过100m,2 两镇墩之间的管道可用支墩或管座支承、镇墩,支墩或管座的地基应坚实稳定 3。两镇墩之间的管道应设伸缩节、伸缩节应布置在上端 2、管道支墩的形式和间距应经技术分析和经济比较确定、除伸缩节附近处、其他各支墩宜采用等间距布置,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道应采用连续管座或每节设2个支墩 3、管间净距不应小于0.8m。钢管底部应高出管道槽地面0、6m,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承插口底部应高出管槽地面0。3m、其他材料的管承插口应预留安装.检修高度。4,管槽宜设排水沟。坡面宜护砌,当管槽纵向坡度较陡时、沿管线应设人行阶梯便道 其宽度不宜小于1,0m,5。当管径大于或等于1,0m且管道较长时,应设检查孔.每条管道设置的检查孔不宜少于2个。其间距宜为150m.6,在严寒地区冬季运行时、可根据需要对管道采取防冻保温措施、7、跨越堤防的明管.不宜在堤身上设置镇墩,7、3、5,埋管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埋管管顶最小埋深应在耕植线或最大冻土深度以下 2,埋管宜采用连续垫座.垫座包角可取90,135.3 管间净距不应小于0,8m。4,埋入地下的钢管应做防锈处理。当地下水或土壤对管材有侵蚀作用时、应采取防腐措施,5。埋管应设检查孔。每条管道不宜少于2个,6.埋管穿越天然河流,沟道时,埋深宜在最大冲刷深度以下0.5m。采取防护措施后可适当提高 7、3。6,钢管管身应采用镇静钢,焊条性能应与母材相适应,焊接成形的钢管应进行焊缝探伤检查和水压试验.7、3。7 钢筋混凝土管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40,预制钢筋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现浇钢筋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2、现浇钢筋混凝土管道伸缩缝的间距应按纵向应力计算确定.且不宜大于20m,在软硬两种地基交界处应设置伸缩缝或沉降缝、3。预制钢筋混凝土管道,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道及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道在直线段每隔50m。100m宜设一个安装活接头。管道转弯和分岔处宜采用钢管件连接。并设置镇墩、7,3,8.管道上作用的荷载应包括自重,水重、水压力。土压力,地下水压力 地面可变荷载.温度荷载.镇墩和支墩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力。施工荷载、地震荷载等,管道结构分析的荷载组合可按表7,3.8采用。7、3 9,出水管道应进行包括水力损失及水锤在内的水力计算 7,3 10、明设光面钢管抗外压稳定的最小安全系数可取2,0.有加劲环的钢管可取1,8,7、3,11。明设光面钢管管壁最小厚度.不宜小于下式计算值,设计采用的管壁厚度应考虑锈蚀,磨损等因素的影响,按其计算值增加 1mm.2mm,受泥沙磨损.腐蚀较严重的钢管.对其管壁厚度的确定应作专门论证、7,3、12、钢管管壁,加劲环及支承环的应力分析.可按现行行业标准,水电站压力钢管设计规范,SL,281的有关规定执行。7 3,13。岔管布置宜采用丫形。卜形或三分岔形,对于管径大.水头高的岔管也可采用其他形式,7、3。14.镇墩和支墩的地基处理与否应根据地质条件确定、在季节性冻土地区 其埋置深度应大于最大冻土深度、镇墩和支墩四周回填土料宜采用砂砾料.7,3 15、镇墩应进行抗滑、抗倾稳定及地基强度验算,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镇墩抗滑稳定安全系数的允许值。基本荷载组合下不应小于1,30,特殊荷载组合下不应小于1,10、2。抗倾稳定安全系数的允许值。基本荷载组合下不应小于1.50 特殊荷载组合下不应小于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