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2,设,计6,2 1、地下工程的排水应形成汇集。流径和排出等完整的排水系统 6,2.2,地下工程应根据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周围环境保护要求进行排水设计,6,2,3,地下工程采用渗排水法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用于无自流排水条件,防水要求较高且有抗浮要求的地下工程,2.渗排水层应设置在工程结构底板以下、并应由粗砂过滤层与集水管组成。图6。2、3 3。粗砂过滤层总厚度宜为300mm 如较厚时应分层铺填,过滤层与基坑土层接触处。应采用厚度100,150mm 粒径5。10mm的石子铺填,过滤层顶面与结构底面之间,宜干铺一层卷材或30,50mm厚的1 3水泥砂浆作隔浆层,4 集水管应设置在粗砂过滤层下部、坡度不宜小于1 且不得有倒坡现象,集水管之间的距离宜为5、10m.渗入集水管的地下水导入集水井后应用泵排走、6。2 4,盲沟排水宜用于地基为弱透水性土层,地下水量不大或排水面积较小。地下水位在建筑底板以下或在丰水期地下水位高于建筑底板的地下工程、也可用于贴壁式衬砌的边墙及结构底部排水。盲沟排水应设计为自流排水形式。当不具备自流排水条件时 应采取机械排水措施,6,2、5 盲沟排水应符合下列要求,1,宜将基坑开挖时的施工排水明沟与永久盲沟结合,2。盲沟与基础最小距离的设计应根据工程地质情况选定.盲沟设置应符合图6,2。5。1和图6、2,5.2的规定 3.盲沟反滤层的层次和粒径组成应符合表6、2。5的规定,4。渗排水管宜采用无砂混凝土管,5,渗排水管应在转角处和直线段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检查井、井底距渗排水管底应留设200,300mm的沉淀部分.井盖应采取密封措施 6。2,6,盲管排水宜用于隧道结构贴壁式衬砌.复合式衬砌结构的排水,排水体系应由环向排水盲管.纵向排水盲管或明沟等组成,6.2。7。环向排水盲沟 管、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沿隧道.坑道的周边固定于围岩或初期支护表面、2.纵向间距宜为5。20m.在水量较大或集中出水点应加密布置,3.应与纵向排水盲管相连,4,盲管与混凝土衬砌接触部位应外包无纺布形成隔浆层、6 2,8、纵向排水盲管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纵向盲管应设置在隧道,坑道 两侧边墙下部或底部中间.2 应与环向盲管和导水管相连接。3。管径应根据围岩或初期支护的渗水量确定、但不得小于100mm.4.纵向排水坡度应与隧道或坑道坡度一致。6.2,9 横向导水管宜采用带孔混凝土管或硬质塑料管,其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横向导水管应与纵向盲管,排水明沟或中心排水盲沟.管。相连、2,横向导水管的间距宜为5,25m,坡度宜为2、3,横向导水管的直径应根据排水量大小确定,但内径不得小于50mm 6,2,10.排水明沟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排水明沟的纵向坡度应与隧道或坑道坡度一致、但不得小于0。2,2。排水明沟应设置盖板和检查井,3、寒冷及严寒地区应采取防冻措施,6,2、11。中心排水盲沟 管,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中心排水盲沟.管 宜设置在隧道底板以下、其坡度和埋设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2 隧道底板下与围岩接触的中心盲沟,管.宜采用无砂混凝土或渗水盲管 并应设置反滤层 仰拱以上的中心盲管宜采用混凝土管或硬质塑料管、3.中心排水盲管的直径应根据渗排水量大小确定、但不宜小于250mm、6 2。12、贴壁式衬砌围岩渗水。可通过盲沟 管。暗沟导入底部排水系统、其排水系统构造应符合图6、2.12的规定。6。2,13。离壁式衬砌的排水应符合下列规定,1,围岩稳定和防潮要求高的工程可设置离壁式衬砌 衬砌与岩壁间的距离。拱顶上部宜为600,800mm,侧墙处不应小于500mm、2,衬砌拱部宜作卷材、塑料防水板 水泥砂浆等防水层。拱肩应设置排水沟,沟底应预埋排水管或设置排水孔、直径宜为50.100mm。间距不宜大于6m、在侧墙和拱肩处应设置检查孔。图6,2、13.3,侧墙外排水沟应做成明沟.其纵向坡度不应小于0、5 6 2,14 衬套排水应符合下列规定。1。衬套外形应有利于排水,底板宜架空、2.离壁衬套与衬砌或围岩的间距不应小于150mm.在衬套外侧应设置明沟.半离壁衬套应在拱肩处设置排水沟,3,衬套应采用防火 隔热性能好的材料制作、接缝宜采用嵌缝。粘结,焊接等方法密封,
批注书签

批注书签自动云同步,随时随地查阅更便捷!

建标库的PC电脑版Android版iPhone版,已全面支持“云批注和云书签”功能。您可以在下载最新版客户端后,立即体验。

在各客户端的资源阅读界面,选中相应的文字内容后,自动弹出云批注菜单;填写相应的信息保存,自动云存储;其它设备随时可查看。

复制 搜索 分享

"大量文字复制"等功能仅限VIP会员使用,您可以选择以下方式解决:

1、选择少量文本,重新进行复制操作

2、开通VIP,享受下载海量资源、文字任意复制等特权

支持平台发展,开通VIP服务
QQ好友 微信 百度贴吧 新浪微博 QQ空间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