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防汛抗旱准备第十三条 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防汛抗旱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备案,第十四条,编制防汛抗旱规划应当充分考虑本行政区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情况 洪旱规律和特点。防汛抗旱能力等,并与上一级的防汛抗旱规划相协调 第十五条,防汛抗旱规划应当包括组织体系建设,应急工程体系和设施建设,物资和技术储备,抢险队伍和服务组织建设 监测网络建设以及保障措施等主要内容.第十六条.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当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的防汛抗旱应急预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备案。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的成员单位应当根据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编制专项应急预案、报本级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备案 有防汛抗旱任务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编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报区县,自治县 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批准 水库,水电站,电灌站、堤防。水闸,堰坝等水工程管理单位应当编制应急预案,报有管辖权的防汛抗旱指挥机构批准、第十七条 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应当包括预案的执行机构 相关部门的职责.预警,洪涝干旱等级划分以及不同等级条件下的应急措施,紧急情况下的水量调度预案和保障措施等内容 第十八条。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当定期组织对防汛抗旱责任制的落实、防汛抗旱规划和预案的编制和执行,防汛抗旱设施的建设和维护,防汛抗旱物资的储备。河道行洪安全等情况的监督检查以及对易受洪旱灾害影响地区的调查与认定,监督检查中发现问题的、应当及时处理或者责成有关部门和单位限期处理 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居民住宅区,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及时组织.指导和督促实施迁建.加固维修或拆旧建新.对河道 湖泊范围内阻碍行洪的障碍物、按照,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由防汛抗旱指挥机构责令限期清除,逾期不清除的.由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组织强行清除。所需费用由设障者承担。第十九条.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当责成有关部门和单位加强对水库、水电站。电灌站,堤防,水闸.堰坝等水工程的运行管理.落实安全管理责任。有关水工程管理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建立完善工程巡测巡查制度。加强巡查和监测。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工程及时进行除险加固 消除隐患,市政,电力、交通,通信、气象 水文、农业等部门应当在汛前和汛期加强对有关基础设施的防汛安全检查.发现问题的、应当及时整改。第二十条 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当加强雨情.水情、墒情。工情等防汛抗旱信息的收集、分析,实现各成员单位之间的资源共享,第二十一条。市、区县 自治县.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当定期组织气象.水利等有关部门开展防汛抗旱会商,对洪旱灾害和发展趋势进行评估、分析和预测,并依法发布有关防汛抗旱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