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建设标准第十六条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宜居城市的要求。充分考虑松原资源紧缺的基本情况,充分考虑松原市的自然条件和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性、充分考虑居民生活习惯和不断提高居住质量的合理需求、大力推松原市进住宅产业化。加快发展节约型居住区,绿色宜居型居住区和节能省地型住宅、完善住房建设标准,积极探索建设资源节约.环境良好、服务便捷。套型结构比例合理的高品质居住区,第十七条 优化规划标准。1.保证居住区良好的生活环境。高效集约利用土地 科学合理地确定规划控制指标.严格执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50180、93。保证居住区适宜的人口密度和绿地率 住宅建筑净密度不得突破规范确定的最大值控制指标,同时鼓励公共交通沿线和站点周围居住用地合理的高强度开发.2,严格控制一类居住用地供应,一类居住用地是指规划容积率在1。0。不含.以下的住房建设用地.按照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规划容积率不得低于0,9,一类居住用地的规划,审批和调整 要根据环境资源承载能力,严格管理程序和控制项目建设规模、3 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范 对拟新建或改造住房建设用地提出住宅建筑套密度 住宅面积净密度两项强制性指标,住宅面积净密度严格限制在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 93、确定的最大值控制指标内,住宅建筑套密度应符合住房建设规划确定的住房套型结构比例规定原则,在土地出让前,要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将规划各项强制性指标作为土地出让前置条件、落实到住房建设项目中,第十八条,明确面积标准 1。套型建筑面积是指单套住房的建筑面积,由套内建筑面积和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组成,2。廉租住房以一居室和两居室的小套型住房为主。满足居住生活的基本需求 一居室套型建筑面积在40平方米左右 两居室套型建筑面积在60平方米左右,3。限套型,限房价普通商品住房项目,原则上套型建筑面积均在90平方米以下,第十九条 完善配套标准 1。严格执行、松原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指标、保证居住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合理设置和优先建设,提供便捷的居住生活服务、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2 按照加强社区建设,完善社区功能的方向。积极探索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建设模式,鼓励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集中综合设置,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提高使用效率和节约用地,3、加强对居住区建设配套标准的分类指导 针对不同的居住人群提出科学,合理、适宜的配套指标。积极探索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居住配套绿地布局 建设模式和管理方式。兼顾绿地的生态功能、游憩功能和景观功能,促进绿地更有效的实施和利用.以有效的需求管理政策,对小汽车交通和使用实施引导与调节.在公共交通干线和站点周边的居住区 以及以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居住区.鼓励和引导居民出行以公共交通方式为主,研究探索与居民的出行方式相适应的停车配套指标、第二十条。提高建设标准 1 住宅建设应精心规划,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严格执行 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 落实节约能源,节约用地 节约用水、节约材料和安全生产的有关规定 积极采用成熟、先进,适用的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确保质量 不断改善住宅使用功能和提升居住区宜居水平。2 居住区和住宅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坚持经济、适用,美观的原则。体现地域特征和地方特色,加强居住区规划设计和住房户型研究、特别是要强化宜居中小套型住房的设计创新.保证每户住宅具有适宜的采光、日照.通风条件,严格执行噪声防治标准。提供人性化的公共空间和绿地,形成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 健康安全的人居环境.3.大力发展节约型居住区和节能省地型住宅,推广运用,节约型居住区指标体系。加强规划.标准,科技,政策及产业等方面的综合研究、注重实用技术的集成与产业化。积极推进节约.生态。宜居居住区建设。积极引进和推广绿色建筑,生态建筑 可持续建筑 多渠道推进节能省地型住宅建设。4,积极应对需求多样化,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探索和完善各类住房适宜的建设标准,保障不同群体差异化的基本居住需求,积极关注和加强老年人住房研究,适应松原老龄化的趋势和养老方式的变化、在居住区规划和住房建设中应充分考虑未来老年人的居住和配套服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