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医疗器械产品注册与备案第十三条,第一类医疗器械实行产品备案管理,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实行产品注册管理,医疗器械注册人,备案人应当加强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对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全过程中医疗器械的安全性.有效性依法承担责任 第十四条.第一类医疗器械产品备案和申请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应当提交下列资料。一 产品风险分析资料.二、产品技术要求.三、产品检验报告。四,临床评价资料,五,产品说明书以及标签样稿 六、与产品研制,生产有关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七 证明产品安全。有效所需的其他资料,产品检验报告应当符合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要求、可以是医疗器械注册申请人.备案人的自检报告、也可以是委托有资质的医疗器械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符合本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的免于进行临床评价情形的 可以免于提交临床评价资料,医疗器械注册申请人。备案人应当确保提交的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和可追溯.第十五条 第一类医疗器械产品备案、由备案人向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负责药品监督管理的部门提交备案资料,向我国境内出口第一类医疗器械的境外备案人、由其指定的我国境内企业法人向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备案资料和备案人所在国。地区 主管部门准许该医疗器械上市销售的证明文件,未在境外上市的创新医疗器械 可以不提交备案人所在国.地区。主管部门准许该医疗器械上市销售的证明文件.备案人向负责药品监督管理的部门提交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备案资料后即完成备案、负责药品监督管理的部门应当自收到备案资料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通过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向社会公布备案有关信息 备案资料载明的事项发生变化的.应当向原备案部门变更备案、第十六条。申请第二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注册申请人应当向所在地省 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注册申请资料、申请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注册申请人应当向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注册申请资料.向我国境内出口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的境外注册申请人,由其指定的我国境内企业法人向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注册申请资料和注册申请人所在国 地区、主管部门准许该医疗器械上市销售的证明文件,未在境外上市的创新医疗器械、可以不提交注册申请人所在国。地区,主管部门准许该医疗器械上市销售的证明文件 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医疗器械注册审查程序和要求作出规定,并加强对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注册审查工作的监督指导、第十七条。受理注册申请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医疗器械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注册申请人保证医疗器械安全.有效的质量管理能力等进行审查.受理注册申请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自受理注册申请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将注册申请资料转交技术审评机构 技术审评机构应当在完成技术审评后 将审评意见提交受理注册申请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作为审批的依据、受理注册申请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组织对医疗器械的技术审评时认为有必要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核查的、应当组织开展质量管理体系核查,第十八条、受理注册申请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自收到审评意见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对符合条件的、准予注册并发给医疗器械注册证,对不符合条件的,不予注册并书面说明理由,受理注册申请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自医疗器械准予注册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通过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向社会公布注册有关信息 第十九条 对用于治疗罕见疾病、严重危及生命且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的疾病和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等急需的医疗器械,受理注册申请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作出附条件批准决定。并在医疗器械注册证中载明相关事项,出现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者其他严重威胁公众健康的紧急事件.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根据预防。控制事件的需要提出紧急使用医疗器械的建议,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论证同意后可以在一定范围和期限内紧急使用,第二十条。医疗器械注册人。备案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一、建立与产品相适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保持有效运行。二 制定上市后研究和风险管控计划并保证有效实施,三 依法开展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四 建立并执行产品追溯和召回制度,五。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其他义务.境外医疗器械注册人 备案人指定的我国境内企业法人应当协助注册人 备案人履行前款规定的义务、第二十一条 已注册的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其设计,原材料 生产工艺,适用范围,使用方法等发生实质性变化,有可能影响该医疗器械安全,有效的.注册人应当向原注册部门申请办理变更注册手续 发生其他变化的,应当按照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备案或者报告,第二十二条,医疗器械注册证有效期为5年.有效期届满需要延续注册的,应当在有效期届满6个月前向原注册部门提出延续注册的申请,除有本条第三款规定情形外、接到延续注册申请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医疗器械注册证有效期届满前作出准予延续的决定.逾期未作决定的.视为准予延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延续注册.一。未在规定期限内提出延续注册申请。二.医疗器械强制性标准已经修订、申请延续注册的医疗器械不能达到新要求,三 附条件批准的医疗器械.未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医疗器械注册证载明事项,第二十三条 对新研制的尚未列入分类目录的医疗器械。申请人可以依照本条例有关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的规定直接申请产品注册,也可以依据分类规则判断产品类别并向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请类别确认后依照本条例的规定申请产品注册或者进行产品备案。直接申请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的。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风险程度确定类别,对准予注册的医疗器械及时纳入分类目录,申请类别确认的。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对该医疗器械的类别进行判定并告知申请人 第二十四条,医疗器械产品注册。备案、应当进行临床评价.但是符合下列情形之一,可以免于进行临床评价,一,工作机理明确,设计定型。生产工艺成熟、已上市的同品种医疗器械临床应用多年且无严重不良事件记录 不改变常规用途的、二。其他通过非临床评价能够证明该医疗器械安全,有效的,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制定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指南,第二十五条、进行医疗器械临床评价.可以根据产品特征、临床风险。已有临床数据等情形.通过开展临床试验 或者通过对同品种医疗器械临床文献资料,临床数据进行分析评价.证明医疗器械安全。有效 按照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进行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时 已有临床文献资料 临床数据不足以确认产品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 应当开展临床试验。第二十六条.开展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应当按照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在具备相应条件的临床试验机构进行。并向临床试验申办者所在地省、自治区 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接受临床试验备案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将备案情况通报临床试验机构所在地同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主管部门,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实行备案管理,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应当具备的条件以及备案管理办法和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制定并公布 国家支持医疗机构开展临床试验。将临床试验条件和能力评价纳入医疗机构等级评审.鼓励医疗机构开展创新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第二十七条、第三类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对人体具有较高风险的 应当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临床试验、应当对拟承担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的机构的设备.专业人员等条件 该医疗器械的风险程度。临床试验实施方案 临床受益与风险对比分析报告等进行综合分析,并自受理申请之日起60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并通知临床试验申办者。逾期未通知的。视为同意。准予开展临床试验的,应当通报临床试验机构所在地省,自治区 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主管部门,临床试验对人体具有较高风险的第三类医疗器械目录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调整并公布 第二十八条、开展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应当按照规定进行伦理审查,向受试者告知试验目的.用途和可能产生的风险等详细情况 获得受试者的书面知情同意,受试者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应当依法获得其监护人的书面知情同意 开展临床试验,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受试者收取与临床试验有关的费用.第二十九条。对正在开展临床试验的用于治疗严重危及生命且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的疾病的医疗器械,经医学观察可能使患者获益,经伦理审查、知情同意后 可以在开展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的机构内免费用于其他病情相同的患者.其安全性数据可以用于医疗器械注册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