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就业支持,第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就业状况作为制定经济社会政策的重要指标。统筹协调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 建立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 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服务业、扶持中小企业。制定扶持政策。增加就业岗位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就业专项资金用于促进就业 并对就业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进行绩效考评,确保专款专用,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促进就业专项小额贷款担保基金 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激励和担保基金风险补偿机制、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融资扶持力度、鼓励利用小额贷款担保基金为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服务。第十四条。政府投资兴办的各类经营性市场的摊位和商铺在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向就业困难人员出租、出售 政府优惠扶持的各类经营性市场.商铺的经营者或者管理者 应当将一定数量的摊位 商铺优先向就业困难人员出租、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健全失业保险制度。依法确保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按照国家规定逐步扩大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稳定就业、预防失业的功能.第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就业重点群体的就业调控制度。将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重要位置.制定,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 第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被征地农民就业保障制度 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失业登记范围和就业服务体系.从当地的土地出让收益中一次性安排适当数额的资金 扶持被征地农民就业 因土地征用直接受益的企业,应当按照一定比例优先安排符合岗位要求的被征地农民就业。具体办法和标准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制定。第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统筹城乡就业的政策和措施,实现劳动者就业的统筹服务和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的小城镇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应当将本地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措施作为重要内容,劳动力输入地和劳动力输出地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劳务对接机制。引导农业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第十九条.省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制定,实施有利于促进就业的高等教育政策、开展高等学校就业状况评估,指导高等学校根据市场就业需求确定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为高等学校学生提供职业供求信息。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 第二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政策,鼓励高等学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或者到城乡基层.非公有制企业和中小企业就业,鼓励企业吸纳和稳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鼓励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的单位聘用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参与研究。促进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第二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就业状况动态监测和发布制度,完善社会就业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对重点行业 企业进行动态监测。定期向社会公布,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失业预警机制.制定应急预案 对较大规模的失业及时调节和控制 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就业.失业指标体系和调查统计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应当将人力资源和就业失业状况纳入经济社会统计指标体系。定期开展普查或者抽样调查.依法向社会公布、发展改革、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残疾人联合会等有关部门和组织。用人单位和个人都应当如实提供有关数据和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