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第三十二条.产生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单位。必须把环境保护纳入工作计划,把消除污染,改善环境 节约资源和综合利用作为技术改造和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和考核制度,第三十三条,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 应当依法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登记 不得拒报.谎报、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强度有重大变化或者改变污染物的排放方式、去向时,应当提前15日向原申报登记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变更申报登记手续。排污单位的排污口应编号 设置标志,按要求配置计量装置 具备采样和测流条件、第三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内环境质量的要求.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建立工业污染集中控制区、逐步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地区的排污单位.必须按照排污许可证或临时排污许可证规定的内容排污.第三十五条、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 应当承担治理污染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责任 并依法按时缴纳排污费和超标准排污费、征收的排污费和超标准排污费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使用,不得挪作他用 第三十六条.对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排污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应当限期治理。限期治理决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其授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管理权限作出 被限期治理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必须如期完成治理任务 第三十七条、禁止生产,经营 使用国家和本省规定淘汰的能耗高、污染严重的设备。产品.工艺,禁止将产生严重污染的技术,设备,产品转移给没有污染防治能力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使用、不具备污染防治能力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不得接受产生严重污染的技术和设备、第三十八条。禁止国家控制的危险废物和垃圾进入本省 进口国家严格控制进口的废物.必须向进口单位和利用单位所在地.市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经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复审后、报国家环境保护局审批 进口废物运抵口岸后 废物进口者和利用者应立即向有关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报验。海关凭审批机关批准进口的文件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加盖已接受报验印章的进口货物报关单验放 第三十九条,可能发生污染事故的单位 应当采取措施.加强防范 造成污染事故的,必须立即采取措施,控制和消除污染 及时通报可能受到危害和影响的单位和居民 同时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并接受调查处理,在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污染损害 威胁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下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必须立即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由人民政府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或减轻危害,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报告人民政府的同时.可以采取应急措施 避免或减轻污染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