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绝缘配合,防雷和接地7,0 1。1000kV架空输电线路的绝缘配合、应使线路能在工频电压、操作过电压和雷电过电压等各种条件下安全可靠地运行,7.0,2,1000kV架空输电线路的防污绝缘设计.应按审定的污秽分区图划定的污秽等级。并结合现场实际调查结果进行,绝缘子片数的确定可采用爬电比距法,也可采用污耐压法、当采用爬电比距法时,绝缘子片数应按公式7 0,2、1.公式7,0。2 2计算,污秽等级标准分级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 式中.Ls.单片绝缘子的有效爬电距离.cm、n。海拔1000m时每联绝缘子所需片数、λ.爬电比距、cm,kV,U,系统标称电压 kV、Ke 单片绝缘子的爬电距离有效系数,L01,单片绝缘子的几何爬电距离.cm,7。0,3,耐张绝缘子串的绝缘子片数可取悬垂串同样的数值 在同一污区。其爬电比距根据运行经验较悬垂绝缘子串可适当减少、7。0、4、在轻,中污区复合绝缘子的爬电距离不宜小于盘型绝缘子 在重污区其爬电距离应根据污秽闪络试验结果确定,复合绝缘子两端都应加均压环 其中导线侧应安装大.小双均压环、其有效绝缘长度应满足雷电过电压和操作过电压的要求,7,0。5、高海拔地区悬垂绝缘子串的片数宜按下式计算 式中。nH,高海拔地区每联绝缘子所需片数 H,海拔高度.m H、2000m,m1,特征指数.反映气压对于污闪电压的影响程度,由试验确定,各种绝缘子m1参考值应符合本规范附录B的规定 7、0、6、1000kV架空输电线路在相应风偏条件下、带电部分与杆塔构件、包括拉线。脚钉等 的最小间隙,应符合表7.0 6。1 表7,0。6,2的规定。表7,0、6,1。单回路带电部分与杆塔构件的最小间隙.m。注 括号内数值为对上横担最小间隙值.表7、0。6,2 双回路带电部分与杆塔构件的最小间隙、m.注。最小间隙值为,串数据,7,0,7、带电作业时,带电部分对杆塔接地部分的最小校验间隙应符合表7.0,7,1和表7 0,7.2的规定,同时应满足带电作业的技术要求.表7,0,7.1。单回路带电作业时带电部分对杆塔接地部分的校验间隙。m、表7、0。7。2。双回路带电作业时带电部分对杆塔接地部分的校验间隙.m、注。1,操作人员需停留工作的部位,还应满足人体活动范围0、5m的要求 2、校验带电作业的间隙时,采用的计算条件为气温、15。风速10m.s、3,带电作业间隙不作为铁塔设计的控制条件、7,0 8,空气放电电压海拔修正系数可按下式确定 式中,Ka。空气放电电压海拔修正系数.H,海拔高度 m。H 2000m、m.海拔修正因子.工频电压、雷电过电压海拔修正因子m,1、0。操作过电压海拔修正因子可按海拔修正因子,m.与电压的关系,图7 0,8 中的曲线a,c取值 图7、0.8、海拔修正因子。m a.相对地绝缘,b.纵向绝缘。c、相间绝缘,d,棒、板间隙7,0 9,1000kV架空输电线路的防雷设计。应根据负荷的性质和系统运行方式 结合当地已有的运行经验.地区雷电活动的强弱特点 地形地貌特点及土壤电阻率高低等因素,在计算耐雷水平后,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采用合理的防雷方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沿全线架设双地线、2.在变电站2km进出线段的线路宜适当加强防雷措施、7。0,10,杆塔上地线对边相导线的保护角应符合下列规定.1.单回路线路保护角.在平原丘陵地区不宜大于6,在山区不宜大于、4.2,双回路线路保护角。在平原丘陵地区不宜大于,3 在山区不宜大于。5,3 耐张塔地线对跳线保护角。平原单回路不宜大于6,山区单回路和双回路不宜大于0,4、变电站2km进出线段不宜大于.4.7.0,11,杆塔上两根地线之间的距离.不宜超过地线与导线间垂直距离的5倍.宜用数值计算的方法确定档距中央导线与地线之间的距离。当雷击档距中央地线时,地线对导线发生的反击闪络的耐雷水平不宜低于200kA、7,0 12 在雷季干燥时 每基杆塔不连地线的最大工频接地电阻 应符合表7。0,12的规定 表7。0,12、在雷季干燥时.每基杆塔不连地线的最大工频接地电阻、注.如土壤电阻率超过2000Ω。m.接地电阻很难降到30Ω时,可采用6根 8根总长不超过500m的放射形接地体或连续伸长接地体。其接地电阻不受限制。7,0,13、当敷设人工接地装置时 通过耕地的线路接地体应埋设在耕作深度以下,位于居民区和水田的接地体应敷设成环形.7 0 14,采用地线绝缘运行方式时 应限制地线上的感应电压和电流,并应选用合适的放电间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