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保护生态和生活环境第二十三条,省。市。州人民政府和地区行政公署应当在本行政区域的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重点预防保护区和重点监督区 生物多样性丰富区以及重要生态功能区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按照国家规定采取保护措施,防止生态环境破坏和生态功能退化,禁止在生态功能保护区进行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开发建设活动、第二十四条。禁止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保护范围内进行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开发活动 第二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引进境外生物物种应当进行安全评估.禁止境外有害生物物种进入,并对入侵的有害生物物种采取措施,严防扩散.第二十六条,省人民政府应当将生态环境补偿纳入地方政府财政转移支付体系、逐步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第二十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引导农民科学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农膜.防止土壤污染、达到一定规模的农村养殖业应当实行集中污染防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把防治农村面源污染工作列入环境保护目标,落实到乡.镇 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并予以实施,第二十九条,城市市区不得建设污染严重或者影响居民生活的火电.化工,冶金 造纸,钢铁,建材等工业项目 已建的应当逐步调整或者搬迁、新建工业项目应当安排在城乡规划确定的工业区内。污染物集中处理 第三十条 在城市市区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一 夜间进行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建筑施工作业,二、国家统一组织的考试期间,在考场周围从事产生或者可能产生环境噪声污染影响考试环境的活动,三。排污单位将废油,潲水油以及其他含油废物 排入下水道或者随地倾倒 四.在居住区,机关、学校,医院.疗养院等环境敏感区域从事切割 机械锤击.露天装卸或者堆放水泥.石灰.粉煤.露天喷漆或者屠宰,水产品加工,塑料制品生产,生物发酵等产生环境噪声。粉尘.恶臭污染的营业活动,第三十一条,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需夜间抢修,抢险作业的,施工单位应当在采取防治环境噪声污染措施的同时将夜间作业项目,预计时间向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立即赶赴现场进行检查、经检查未发现险情的、不能认定为抢修、抢险作业,因混凝土连续浇注等生产工艺要求或者特殊需要原因、确需在夜间从事建筑施工作业的.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作业前7日向所在地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夜间作业的原因、时段。作业点、使用机具的种类。数量以及施工场界噪声最大值 施工场界噪声最大值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确定.不能确定的,以施工机具说明书载明的噪声排放最大值代替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收到申报后.经征求建设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意见,应当在5日内出具是否确需连续施工作业的证明。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作业前2日将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证明及施工时间公告附近居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前款规定征求意见时 建设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出具审查意见。第三十二条、禁止在城市住宅楼,以居住为主的综合楼内,建设产生油烟污染的饮食业和产生环境噪声.振动污染的娱乐业等经营项目.原有项目必须达到国家和地方污染排放标准排放,在城市住宅楼。以居住为主的综合楼内,禁止在中午和夜间进行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室内装饰。装修等活动,第三十三条,禁止在下列区域内建设畜禽,水产养殖场.一.风景名胜区 森林公园、城市公园,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地、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及缓冲区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二、城市和城镇中居民区。文教科研区 医疗区等人口集中地区,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划定的禁养区域.四,法律。法规规定需要特殊保护的其他区域,法律 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第三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并在饮用水源保护区设置界桩、界碑和警示牌。第三十五条,在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内禁止下列行为、一。从事网箱养殖。拦网养殖、投饵养殖 捕捞作业。二,使用燃油机动船.三 生产.销售,使用含磷洗涤剂 四,开山采石.采矿 五.经营向水域排污的餐饮,娱乐业,六.施用化肥 使用高浓度,高残留农药 七,建设畜禽养殖场以及敞养 放养畜禽,八。向水体排放污水、九、排放生活垃圾以及其他固体废弃物。十,其他有可能污染饮用水体的活动 禁止在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从事旅游、游泳,垂钓 水上运动 第三十六条.禁止在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已设置的排污口由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请本级人民政府依法处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委托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设置排污口的单位依法处罚.第三十七条。集中使用的大型电磁辐射发射设施或者高频设备周围.按照环境保护有关技术规定和城乡规划要求划定的范围内.不得修建居民住房 幼儿园,学校和医院等敏感建筑,对已建成的大型电磁辐射设施或者高频设备 经监测超过国家规定限值的,应当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采取措施后仍达不到国家污染防治限值的.应当停止使用、限期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