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防治环境污染第三十八条。禁止超过国家 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污染物.第三十九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暂停审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流域 区域申报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防治污染、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项目除外、一,出台违反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地方政策措施的.二,未完成本行政区域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三。生态破坏严重或者尚未完成生态恢复任务的 四、未完成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 五.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未关闭,取缔的 六,工业园区未做规划环评的 七、其他严重违反环境影响评价法律 法规的行为。省人民政府可以规定暂停审批的有关程序 第四十条 排污费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征收,具体工作由所属环境监察机构负责。第四十一条、排污费纳入财政预算,列入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主要用于下列项目的拨款补助或者贷款贴息,一 重点污染源和区域性污染的防治 二 污染防治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开发 示范和推广应用,三 污染物减量化的技术改造、四 清洁生产,资源回收。污染物综合利用 五,污染事故应急处理,六.环境监测,监控、技术装备 环境应急等能力建设。七.省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污染防治项目 第四十二条.排污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省的规定设置排污口,并安装标志牌。排污口设置后不得随意变动、不符合排污口设置技术规范 标准和要求的 应当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整改、列为重点污染源的排污单位应当在排污口安装在线自动监控设备并负责其正常运行、第四十三条.排污单位应当按照污染防治设施的设计要求和排污许可证规定的排放要求.制定操作规程,建立健全污染防治设施运行记录.并保证污染防治设施正常运行.污染防治设施应当与产生污染物的主体设施同时运行使用,已建成的防治污染设施不得擅自拆除。闲置或者停运 确需拆除.闲置或者停运的 应当提前10日向所在地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说明理由.提出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10日内作出是否同意的决定并通知申请人。污染防治设施因紧急事故停运的.排污单位应当立即报告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并采取应急措施 第四十四条、排污单位可以委托具有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的机构.企业处置污染物或者管理运行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第四十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企业,应当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 一。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或者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地方人民政府核定的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二,使用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危险化学品名录,和,剧毒化学品名录,中的剧毒,强腐蚀性 强刺激性。放射性、不包括核电设施和军工核设施,等有毒有害物质作原材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上述有毒有害物质的,鼓励企业自愿开展清洁生产审核、进一步节约资源,削减污染物排放量,第四十六条,禁止在达不到水环境功能区划规定水质类别的湖泊,水库水域内从事投饵养殖,施肥养殖 第四十七条,生产经营单位在转产或者搬迁前、应当清除遗留的有毒。有害原料或者排放的有毒 有害物质、并对被污染的土壤进行治理、收集,贮存,运输,处置,利用危险废物的场所,设施.设备、容器,包装物等在退役或者转为他用前,危险废物生产经营单位必须采取措施消除污染隐患 第四十八条.产生放射性废物和废旧放射源的单位。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登记。放射性废物和废旧放射源、由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放射性废物管理机构集中处置、第四十九条,禁止利用渗井。渗坑,裂隙或者溶洞以及无防渗漏措施的沟渠、坑塘等输送,存贮.排放,倾倒污染物或者其他废弃物,第五十条,大。中型水利工程实施排沙。调洪等可能影响下游地区用水安全的 应当提前通报有关区域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水利。环境保护等部门,第五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重点污染源排放企业应当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规范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第五十二条,对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严重危害群众生活环境和人体健康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紧急情况、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向有关排污单位下达停止排放污染物的临时禁排令 并及时报告当地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