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规划背景改革开放特别是浦东开发开放以来.上海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发展道路.加快推进工业化 城市化、四个中心。建设取得显著进展.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部分地区人口密度过高,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矛盾更加突出,保持上海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必须充分把握城市自然状况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正确认识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第一节自然概况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前缘.东濒东海 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北界长江入海口 正处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广阔,位置优越,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地形。市域内除西南部有少数丘陵外,其余全部为坦荡低平的平原.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 平均海拔高度4米左右、崇明岛为我国第三大岛、大金山为上海境内最高点。海拔高度103.4米.全市陆地国土空间为8359平方公里 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 雨量充沛。全年气候温和湿润 春秋较短。冬夏较长,这样的气候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水系。河湖众多 水网密布.河道,湖泊 总面积642。7平方公里 河网大多数属于黄浦江水系.主要有黄浦江及其支流苏州河、川杨河。淀浦河等,黄浦江全长113公里。流经市区,江道宽度300。770米 平均360米,苏州河上海境内段长54公里。河道平均宽度45米.最大的湖泊为淀山湖.面积62平方公里.其中本市区域内面积47 5平方公里,资源.自然资源种类较少、储量亦不丰富,主要依靠外部供应,绝大部分植被是人工栽培作物和林木、天然植被主要分布于大金山岛和佘山等局部地区。金属矿产和陆上能源矿产匮乏,过境水资源及海洋资源丰富,第二节综合评价综合评价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容量。生态系统脆弱性。生态系统重要性,自然灾害危险性。人口集聚度.经济发展水平,交通优势度等指标 从工业化,城市化开发角度分析、上海国土空间具有以下特点.土地开发条件优越 但土地总量十分有限,市域内地势平缓,均质性较强 可供集中连片开发的面积较广 但土地资源总量十分有限。未来可供新增建设用地十分缺乏,全市陆域面积6787平方公里、不到全国国土面积的0.1.却承载了全国1、7.的人口和4。左右的生产总值,水资源相对丰富,但来水水质不够稳定、2010年,全市年地表径流量为30.87亿立方米.浅层地下水资源量为8.89亿立方米。太湖流域来水量为148亿立方米.长江干流来水量为10440亿立方米,丰富的过境水弥补了本地水资源的不足.但黄浦江易受上游和沿岸污染影响,水质不够稳定。长江口受盐水入侵和上游污染的影响程度也在不断加深,环境质量稳中趋好.但环境容量处于超载状态 环境空气质量不断改善,传统污染物指标呈现下降趋势、主要水体水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但煤烟型和光化学烟雾型并存的复合型污染逐渐凸现、酸雨频率逐年上升。灰霾污染比较严重。区域性污染趋势明显,全市水体氮磷超标严重。水体富营养化风险较大.生态建设稳步推进,但生态空间总量仍然不足,201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2.5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3平方米,各类重要生态区域的保护得到加强,基本生态网络初步形成.但生态用地占比与国际大都市一般水平相比差距较大,生态空间总量减少的趋势仍比较明显 且分布也不够均衡 自然灾害发生率相对较低 但各类风险隐患依然存在,市域内地质条件整体较好。地震活动强度弱 频度低。强震概率较小,地面沉降总体状况不断得到改善。但大规模城市建设以及周边地区开采地下水造成的局部地面沉降问题仍较突出 高温热浪和致灾暴雨等极端气象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也明显增加 第三节主要问题市域国土空间的开发利用 有力地支撑了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本市国土空间开发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开发强度较高 中心城呈现蔓延扩张态势,在过去一个时期、全市国土空间开发的规模较大.城市建设用地快速增长、土地开发强度已超过国际大都市一般水平,中心城不断向外扩张蔓延的趋势仍比较明显 生态空间偏少。稳定地产农产品供应压力较大,生态空间连通性不够,分布不够均衡,城市建成区和近郊区生态用地比重明显偏低,生态空间建设难度较大,耕地面积有限.保持主要农产品最低保有量生产和供给的压力较大。土地利用方式不够集约。提高利用效率仍有空间.单位建设用地产出水平居全国前列,但与国际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工业区总量较多。布局较散、闲置土地 违法用地现象仍较突出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的潜力较大.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基本公共服务存在一定差距.中心城区人口 经济等要素高度集聚 郊区相对分散,人口和经济布局不均衡,特别是在居民收入.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外来常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比重已接近40。人口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对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第四节发展趋势今后一个时期,是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 四个中心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全面把握国土空间开发的趋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居民对生活空间提出更高需求.全市常住人口总量已突破2300万,并仍处于增长阶段、同时居民消费也在不断升级、这些都对居住、农产品用地和绿色生态空间等提出了更高需求,城市空间格局不断优化、城市建设重心向郊区转移,按照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要求.把郊区放在现代化建设更加重要的位置 大力推进新城建设和重点小城镇发展.对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基础设施总体布局基本形成。优化完善仍需一定建设空间,随着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全市人口和经济总量增长。城镇建设及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一定时期内市域综合交通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能源 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仍处于布局优化和功能提升的阶段 会挤压一定的生态空间,水质型缺水将长期持续 涵养水源的紧迫性更加突出.受上游来水质量和咸潮影响 长江口水源的运营,维护面临挑战 黄浦江上游水源在一定时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 迫切需要在长江口和黄浦江上游恢复并扩大水源涵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