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试验方法5、1 车门、试验前,驾驶室的车门应关闭但不锁止,5、2。发动机。对于试验A,车辆应装有发动机或质量。尺寸和安装方式与其相同的模型。5.3。驾驶室。驾驶室应配备转向机构 转向盘,仪表板,驾驶员座椅和乘客座椅等、转向盘和座椅位置应调整至车辆制造厂规定的正常使用位置,5.4.驾驶室的固定。对于试验A 驾驶室应安装在车辆上,对于试验B,试验C和试验D、车辆制造厂可选择驾驶室安装在车辆上或者安装在独立的车架上。车辆或车架应按照附录C所述的方式进行固定、5 5。正面撞击试验.试验A.5,5,1,撞击器应为钢制且质量均匀分布,撞击器质量应不小于1500kg,撞击器的撞击面应为平整的矩形,长2500mm 高800mm、见图1中的b和h,其边缘的圆角半径应为10mm 5mm,5,5。2,撞击器总成应为刚性结构.撞击器由刚性地固定在其上的两根摆臂自由悬吊.摆臂间距不小于1000mm 见图1中的ƒ。摆臂的长度,从悬吊轴到撞击器的几何中心。不小于3500mm,见图1中L,5。5.3 撞击器悬吊的位置应使其在垂直位置时满足下列要求.撞击器的撞击面与车辆的最前部相接触 撞击器的重心应低于驾驶员座椅、R,点mm,见图1中的距离c,撞击器的重心应位于车辆纵向中心平面上、5.5、4。撞击器应以从前向后的方向撞击驾驶室的前部。撞击方向应为水平方向且平行于车辆的纵向中心平面 5,5。5 对于N1类车辆和车辆总质量不大于7500 kg的N2类车辆。撞击能量应为29,4kJ.对于N3类车辆和总质量超过7500kg的N2类车辆 撞击能量应为55kJ,5 6.A柱撞击试验,试验B、5 6.1 撞击器应为钢制且质量均匀分布。撞击器质量应不小于1000kg,撞击器应是圆柱形的,圆柱直径 见图2中的d 为600mm,50mm.长度。见图2中的b,不小于2500mm,其边缘的圆角半径应不小于1 5mm.5.6、2.撞击器总成应为刚性结构。撞击器由刚性地固定在其上的两根摆臂自由悬吊,摆臂间距不小于1000mm.见图2中的ƒ,摆臂的长度,从悬吊轴到撞击器的几何中心,不小于3500mm。见图2中的L 5 6.3.撞击器悬吊的位置应使其在垂直位置时满足下列要求.撞击器的撞击面与驾驶室的最前部相接触、撞击器的纵向中心线水平,并垂直于驾驶室的纵向中心平面、沿风窗玻璃和驾驶室的纵向中心平面进行测量.撞击器重心的高度应位于风窗玻璃上下边框的中间.撞击器的重心应位于驾驶室纵向中心平面内、撞击器的长度应沿着车辆的宽度均匀分布 并覆盖两个A柱之间的全部宽度,5。6、4,撞击器应以从前向后的方向撞击驾驶室的前部,撞击方向应为水平方向且平行于车辆的纵向中心平面,5、6、5、撞击能量应为29 4kJ,5,7。顶部强度试验.试验C,5。7.1,一般要求,5.7,1 1.对于N3类车辆和总质量超过7500kg的N2类车辆.应在同一驾驶室上按顺序进行5。7。2和5 7、3规定的试验 5,7、1,2 对于N1类车辆和总质量不超过7500kg的N2类车辆、仅进行5,7。3规定的试验.5,7.2,动态预加载试验,5、7.2,1、撞击器应是刚性的,质量均匀分布,且应不小于1500kg 5,7,2,2.撞击器的撞击面应为平整的矩形。且尺寸应足够大。以保证按照5.7,2.3放置时驾驶室和撞击器边缘不发生接触。如果使用摆锤作为撞击器,摆锤应由刚性地固定在其上的两根摆臂自由悬吊 摆臂间距不小于1000mm,从悬吊轴到撞击器几何中心的长度不应小于3500mm 5 7。2,3、撞击器和。或驾驶室在撞击时应按如下描述定位.撞击器的撞击面与驾驶室纵向中心平面成20。夹角,撞击器或驾驶室可处于倾斜状、如果撞击器是一个摆锤.驾驶室不应倾斜.应安装在水平位置,撞击器的撞击面应能够覆盖驾驶室顶部侧边的整个长度,撞击器的纵向中心线应水平.且平行于驾驶室纵向中心面,5.7、2 4 撞击器应撞击驾驶室的顶部侧边,并保证在撞击时满足5,7 2,3的规定。撞击方向应垂直于撞击器表面,且垂直于驾驶室的纵向中心线.见图3中P1。只要满足了撞击时的定位要求,移动撞击器或驾驶室均可.5。7,2、5。撞击能量应不小于17.6kJ 5。7 3,顶部强度试验。5、7、3,1。加载装置应为钢制.且质量均匀分布,5。7,3 2 装置的加载面应为平整的矩形,且尺寸应足够大,以保证在按照5。7 3,4规定定位时,驾驶室和装置边缘不发生接触,5 7 3.3.如果适用,在加载装置和支撑机构之间可装备线性轴承系统,以允许驾驶室顶部朝着远离5,7.2的预加载阶段碰撞边的方向侧向移动,5、7、3.4、在试验过程中。加载装置应按如下要求定位、平行于车架的x、y平面.移动方向平行于底盘的垂直轴,加载面覆盖驾驶室顶部的整个区域。5,7.3 5,通过加装置向驾驶室顶部施加静态载荷 见图3中P2,该静态载荷相当于车辆前轴或多根前轴的最大允许轴荷。最大值为98kN。5.8、后围强度试验 试验D、5,8,1、加载装置为置于车架上的不小于整个后围的刚性壁障。5 8,2、通过刚性壁障向至少车架以上的驾驶室后围施加最大允许装载质量每1000kg对应1,96kN的静载荷.刚性壁障应垂直于车辆的纵向中心轴线 且平行于中心轴线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