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劳动保障监察的实施。第十三条。对用人单位的劳动保障监察,由用人单位用工行为所在地的县级或者设区的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管辖 上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可以直接调查处理下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管辖的案件.下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其管辖范围内的案件,认为需要上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处理的。可以提请上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处理、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之间对管辖有争议的 应当报请共同的上一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指定管辖。第十四条 劳动保障监察采取日常巡视检查,书面审查、专项检查。举报投诉调查等形式。第十五条、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建立用人单位劳动保障守法诚信档案。并无偿向社会提供查询服务 用人单位有重大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章行为的.有关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以将其违法行为向社会公布、税务 工商,劳动保障等行政部门应当共享用人单位有关信息资料、第十六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实行书面审查时,应当事先公告通知 用人单位进行自查后.应当如实填报有关材料,接受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核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逐步推行通过互联网进行书面审查,第十七条.各级总工会和产业工会发现用人单位有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的.有权提请有管辖权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法处理.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工会提出的处理要求.应当依法办理.并将处理结果告知工会、第十八条,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健全举报投诉制度 设置举报投诉信箱及电子信箱。公布举报投诉电话.指定专人受理举报投诉.第十九条,举报人举报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的、需提供被举报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违法事实、举报可以采用书面。口头 电话或者电子邮件等形式提出 鼓励举报人署名举报,第二十条.劳动者认为用人单位侵犯其劳动保障合法权益的、有权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投诉。要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法保护其合法权益、对因同一事由引起的集体投诉.投诉人可以推选代表投诉,推选的代表最多不超过五人、第二十一条,投诉人投诉时应当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递交投诉文书.书写投诉文书有困难的、可以口头投诉,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指定人员进行笔录,由投诉人在笔录上签字.第二十二条,投诉事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不予受理 并及时书面告知投诉人。一.投诉事项不属于劳动保障监察范围的、二。投诉事项应当或者已经按照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申请仲裁.或者已经提起劳动争议诉讼的.三。投诉人不提供被投诉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以及合法权益受侵害的事实等基本情况的 第二十三条。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接到投诉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依法决定是否受理.并于受理之日起立案查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通过日常巡视检查、书面审查。专项检查。接受举报等形式发现用人单位有劳动保障违法行为 需要进行调查处理的.应当及时立案查处 第二十四条,劳动保障监察员进行调查,检查时不得少于二人,并应当佩戴劳动保障监察标志、出示劳动保障监察证件,劳动保障监察实行回避制度,劳动保障监察员的回避、由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负责人决定,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负责人的回避、由本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人决定。第二十五条、劳动保障监察员进行现场监察时,被检查对象有关负责人及其他有关人员应当如实回答询问,如实提供用工考勤。工资支付,劳动合同履行等情况及其他相关资料。不得阻挠,隐瞒.规避,现场监察应当制作笔录、并由劳动保障监察员和被检查单位有关当事人签名或者盖章 被检查单位拒绝签名或者盖章的 由劳动保障监察员注明拒签事由,第二十六条、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在调查拖欠工资的投诉时、被投诉的用人单位负有提供工资支付凭证等证据的义务。用人单位拒绝提供或者逾期不能提供证据证明未拖欠工资的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投诉人提供的材料认定事实,并责令用人单位限期支付工资、第二十七条,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实施劳动保障监察时,可以向用人单位及其有关人员发出劳动保障监察询问通知书,用人单位及其有关人员应当按劳动保障监察询问通知书规定的时限和要求予以回复.第二十八条.劳动保障监察员对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可以当场处理的劳动保障违法行为,有权当场予以制止和纠正.对符合当场处罚规定的.可以按规定填写行政处罚决定书当场交付当事人、并及时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备案.第二十九条。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在查处劳动保障违法行为时 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事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经本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先行登记保存,并应当在七日内依法作出处理决定。当事人不得销毁或者转移登记保存的证据。第三十条。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立案查处的劳动保障违法案件,应当在六十个工作日内完成调查、情况复杂的.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人批准 可以延长三十个工作日 因当事人逃匿,无法取得相关证据或者其他法定事由,致使调查无法进行的 经本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人批准.中止案件的调查 中止调查的情形消除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恢复调查。自恢复调查之日起。调查期限继续计算.延长调查期限和中止调查的案件有投诉人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批准延长调查期限或者中止调查之日起三日内书面告知投诉人、第三十一条,当事人对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及责令支付劳动者工资报酬 经济补偿金,赔偿金等行政处理决定.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也不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决定的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二条,上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下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监督。指导和协调、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应当在十个工作日内报上一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备案,涉及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的,应当随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经审查发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理决定和行政处罚决定违法或者不当的,应当责令限期纠正.逾期不纠正的,有权予以变更或者撤销。第三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劳动保障方面的预警机制、对劳动保障方面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立即调查处理.并按应急处置预案及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各级人民政府可以安排必要的资金,用于劳动保障方面的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应急保障,第三十四条 对建筑业和其他特殊行业.可以实行职工工资支付担保或者保障金等职工工资支付保证制度 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