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集体协商代表,第十六条,本条例所称集体协商代表、以下统称协商代表。是指按照本条例规定的程序产生、有权代表本方利益进行集体协商的人员,集体协商双方的代表人数应当对等 每方不少于三人,并各自确定一名首席代表、职工二百人以上的用人单位以及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的协商代表人数每方不少于五人.职工一方协商代表中应当有相应比例的生产一线岗位职工代表,女性 残疾人职工较多的用人单位 职工一方的协商代表中应当有相应比例的代表,使用被派遣劳动者较多的用工单位、应当有被派遣劳动者代表参加集体协商会议,听取其意见建议、保障被派遣劳动者合法权益 第十七条,职工一方的协商代表由本单位工会选派.首席代表由本单位工会负责人担任或者从协商代表中民主推举产生,尚未建立工会的、职工一方的协商代表可以在上一级工会指导下由职工民主推举产生,首席代表从协商代表中民主推举产生,职工一方的协商代表应当经本单位半数以上职工或者职工代表同意.用人单位一方的协商代表由本单位法定代表人指派,首席代表由单位法定代表人担任或由其书面委托其他管理人员担任.集体协商双方首席代表可以书面委托本单位以外的专业人员作为本方协商代表,委托人数不得超过本方协商代表的三分之一、第十八条 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 职工一方的协商代表由区域内工会或者行业工会选派.首席代表由工会负责人担任或者从协商代表中民主推举产生.用人单位一方的协商代表由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商会或者行业协会等用人单位代表组织选派。也可以由本区域、本行业内用人单位通过民主推举或者授权委托等方式产生。首席代表由用人单位一方的协商代表民主推举产生,第十九条、集体协商双方应当自同意进行集体协商之日起十五日内产生协商代表.双方协商代表一经产生.应当向全体职工公告、协商代表履行职责的期限由被代表方确定,协商代表的罢免。更换 按照协商代表产生的程序进行,并书面告知对方。第二十条 用人单位和职工一方产生协商代表时,可以各自确定候补协商代表一至两名、候补协商代表的产生程序、任期与协商代表相同,协商代表出缺的,由候补协商代表递补。第二十一条.集体协商双方的协商代表不得互相兼任、用人单位行政负责人,控股股东 合伙人及其近亲属。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不得担任职工一方的协商代表 专职或者兼职工会工作人员不得担任用人单位一方的协商代表 第二十二条,协商代表应当履行下列职责,一.收集和提供与集体协商有关的真实情况和资料,参加集体协商,二,征求本方人员意见 及时向本方人员公布协商情况。回答本方人员询问 三、代表本方参加集体协商争议的处理 四 监督集体合同的履行,五。遵守集体协商双方约定的纪律,保守协商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第二十三条。协商代表履职期间 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协商代表履行职责必要的工作时间,其工资和待遇不受影响.无正当理由不得调整其工作岗位,免除其职务.降低其职级,协商代表履职期间劳动合同期满的,劳动合同期限自动延长至完成履行协商代表职责之时。除有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与其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依法裁减人员时。应当优先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