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均衡发展,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和消除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学校之间义务教育的差距,逐步实现义务教育设施设备标准化 师资配备均衡化.教育质量一体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推动教育设施.设备和师资等资源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共享。第十一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完善义务教育经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转移支付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规定将义务教育转移支付资金全部用于义务教育。第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快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薄弱学校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城镇学校扩容。保障城乡义务教育学校达到办学标准,居住分散的边远山区应当合理设置教学点、第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需要。规划设置寄宿制学校 保障人口居住较为分散的山区,边远地区和民族地区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并为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做好寄宿制学校宿舍 食堂,卫生室,浴室、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合理核定寄宿制学校的教职工人数。配备必需的宿舍管理人员,食堂工作人员,安全保卫人员,医务人员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为非寄宿制学校居住较远的学生提供中午就餐条件,为学生提供卫生饮用水,第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教师和校长的流动制度、完善鼓励政策,推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教师。校长的合理流动和合作交流,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机构编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教师资源。在编制调配。岗位设置 职务,职称 评聘,骨干教师配备,学科带头人培养 教师和校长交流等方面,优先考虑农村学校.民族学校和薄弱学校。改善城乡学校教师学科 学历 职务.年龄的分布结构.促进学校之间师资力量相对均衡、实行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或者薄弱学校支教,轮教制度.无农村学校或者薄弱学校教学经历及无支教记录的城镇学校教师不得晋升上一级教师职务。第十五条,实行艰苦贫困地区教师补助津贴制度,按照国家和省的规定对在县以下的民族地区,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工作的教师给予工作和生活补助津贴、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实施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工程。保障农村教师住房基本需求、第十六条、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 鼓励高等学校毕业生到农村。贫困地区.民族地区乡镇以下学校任教 高等学校毕业生参加教师特设岗位计划,资助行动计划的。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享受优惠政策.第十七条、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结合城镇化建设.整合义务教育资源.合理调整校点布局、按照办学标准的要求。消除大班额和择校现象 提高办学效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不得利用财政性教育经费重点建设办学条件超标准的学校、学校应当均衡编班、均衡配备教师.不得超班额增加学生人数,不得跨学区选招学生。不得以各种名义在校内分设或者变相分设重点班.非重点班 建立完善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均衡合理分配到初中学校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