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预防与应急准备第十条,自治州,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制定突发事件总体和专项应急预案,有关部门制定突发事件部门应急预案、自治州内举办大型的会议.大型宗教活动和重大群众性活动、主办单位应当制定应急预案、重大建设项目施工单位应当制定应急预案 第十一条。应急预案应当针对突发事件的性质,特点和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具体规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和突发事件的预防与预警机制.处置程序、应急保障措施以及事后恢复与重建措施等内容。应急预案制定机关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和情势变化、及时修订应急预案、加强各类应急预案的协调配合.形成整体联动,第十二条、自治州.县.乡 镇、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容易引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排查,登记.风险评估,定期进行检查,预测.监控、并责令有关单位限期采取安全防范措施。自治州 县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及时向社会公布本地区的危险源和危险区域,第十三条,自治州 县.乡,镇、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可能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隐患进行排查,登记,建立隐患排查信息数据库 及时调解处理可能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矛盾纠纷,防止社会安全事件发生。第十四条 自治州内所有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定期检查本单位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掌握并及时处理本单位存在的可能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隐患 防止矛盾激化和事态扩大。对本单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和采取安全防范措施的情况 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或者有关部门报告,第十五条.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易燃易爆物品 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等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运.使用和销毁单位 应当制定具体应急预案.并对生产经营场所。有危险物品的建筑物 构筑物及周边环境开展隐患排查、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隐患.防止突发事件发生、公共交通工具.公共场所和其他人员密集场所的经营单位或者管理单位应当制定具体应急预案 为交通工具和有关场所配备报警装置和必要的应急救援设备 设施,注明其使用方法,并显著标明安全撤离的通道 路线,保证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的畅通.有关单位应当定期检测,维护其报警装置和应急救援设备,设施、使其处于良好状态。确保正常使用,第十六条 自治州 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所有单位应当建立专职或者兼职应急救援队伍 进行应急知识的培训和必要的应急演练 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加强应急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与互救能力、新闻媒体应当无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 第十七条、城乡规划应当符合预防.处置突发事件的需要,统筹安排应对突发事件所必需的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 第十八条。自治州,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总体预案、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人力。物力、财力,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及通信等保障工作。保证应急救援和群众的基本生活.第十九条 自治州。县人民政府应当采取设置预备费和临时增拨应急经费等措施,保障突发事件应急准备和救援工作资金.必要时。请求上级人民政府支持.自治州鼓励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为突发事件处置工作提供捐赠和援助.第二十条、自治州,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制度.完善重要应急物资的监管 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体系.第二十一条,自治州、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应急通信,应急广播电视保障体系,完善公用通信网、建立有线与无线相结合 基础电信网络与机动通信系统相配套的应急通信系统,确保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通信畅通,第二十二条.自治州发展保险事业,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加灾害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