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可行性研究阶段勘察,4 2.1 可行性研究阶段勘察应对各站址的稳定性作出最终评价.对站址的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及地基类型作出评价。预测工程建设可能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推荐工程地质条件较优的站址。并确保后阶段勘察不致得出相反的结论,4.2。2,除搜集本规范第4、1、2条所列资料外.可行性研究阶段勘察尚应搜集下列资料,1 工程拟建规模。机组容量 总体规划设想等设计资料,2、可行性研究阶段岩土工程勘察任务书。3。标示有站址轮廓范围的站区总平面规划布置 取水及冷却系统规划、地热开采和回灌系统规划等图纸文件.4、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压覆矿产调查等资料 4.2 3 可行性研究阶段勘察应包括下列主要任务,1 分析区域地质构造,分析利用地震安全性评价资料.评价站址及其附近活动断裂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对站址区构造稳定性作出最终评价,2、查明站址及周围的不良地质作用 分析其危害程度和发展趋势。对场地稳定性作出最终评价,并提出防治的初步方案。3.初步查明站址内地层成因,时代 岩性分布及各主要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以及站址内地质构造,地下水埋藏条件。水土腐蚀性,4。分析,预测由于地热开采.回灌及工程建设可能引起的地面沉降,沼泽化。盐渍化 冻融、工程滑坡及其他环境地质问题、5,调查站址压矿及采矿情况,分析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6,提供站址区的地震动参数。确定建筑场地类别,划分对建筑抗震危险、不利。有利及一般地段,并评价地震作用下发生滑坡 崩塌或塌陷的可能性.7,当地震基本烈度大于或等于。度时,应对场地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进行地震液化判别.8,分析可能采用的地基类型并提出建议,当需要时宜对地基处理或桩基方案进行论证,4,2、4、对山区 丘陵区站址勘察,应充分利用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手段、对于复杂场地宜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对中等复杂场地可根据需要进行工程地质测绘或调查、对简单场地可进行工程地质调查。工程地质测绘范围应包括站址及其周边地区 测绘地形图比例尺宜为1。1000,1、5000。4、2。5,可行性研究阶段勘察的站区勘探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1,勘探点可按网格状并兼顾总平面图布置,勘探网范围宜超出拟建站区轮廓一定范围、2 山区站址每个地貌单元均应布置勘探点、并应在地貌单元交接部位,覆盖层厚度变化较大的地段适当加密勘探点,3,勘探点间距和数量应按场地的复杂程度确定,复杂场地勘探点间距可为100、150m 每站址勘探点数量不宜小于9个,中等复杂场地和简单场地勘探点间距可为150,300m 每站址勘探点数量不宜小于6个 4 第四系地层控制性勘探点深度宜为20,30m 一般性勘探点宜为15,20m.软土场地、尚应按规定加大勘探点深度。当预定勘探深度内遇见基岩时,可适当调整终孔深度,但控制性勘探点应进入中等、微风化基岩3 5m,一般性勘探点应进入基岩,5,当基岩裸露或浅埋时。宜布置部分探井或探槽,4,2 6、可行性研究阶段勘察应采取有代表性的不扰动土,地下水试样进行室内物理力学性质。地下水水质分析试验。每一主要土层的试样不宜少于6件、4,2,7 可行性研究阶段对取水建筑物。地热井口和回灌场地地段的勘察、应以工程地质测绘或调查为主 必要时可布置一定数量的勘探工作,4,2 8。地热电站与活动断裂的安全距离应符合本规范第6 1节的规定。4、2。9。当天然地基方案难以成立时,应对地基处理方法和桩基选型进行分析论证.并应推荐地基处理方法或桩基础方案、4、2.10,可行性研究阶段勘察应按本规范第4、1,5条的规定进行站址比选。并应推荐工程地质条件较优的建设站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