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激励保障第二十二条、法律援助机构等招募单位应当为法律援助志愿者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组织业务培训,支付法律援助志愿者提供服务过程中实际产生的差旅费,邮电费。印刷费,调查取证费、翻译费,公证费和鉴定费等直接费用,组织可能发生人身危险或为期一年以上的专项法律援助志愿服务活动的,法律援助机构等招募单位应当与志愿者签订服务协议、为志愿者购买相应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法律援助志愿者在提供志愿服务过程中受到人身.财产权益侵害的、法律援助机构等招募单位应当提供必要帮助,依法维护法律援助志愿者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三条.司法行政机关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协调参与法律援助志愿服务相关部门、建立健全法律援助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开展法律援助志愿服务宣传,提供必要的经费、培训和场所支持、推动法律援助志愿者在就学。公共服务.表彰奖励等方面享有本地区关于志愿者的优惠奖励政策 并按规定落实就业,社会保障政策。第二十四条.司法行政机关应当与文明办、民政。教育,卫生健康。老龄办 共产主义青年团等部门和单位建立法律援助志愿服务工作协作.信息共享机制.司法行政和教育部门应当共同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师生提供法律援助志愿服务,可以将在校师生参与法律援助志愿服务的情况、作为教师业绩评价的参考.探索将法律援助志愿服务纳入学生实习。实训和实践课程 鼓励具备条件的地方团委和高等院校招募大学生法律援助志愿者,积极提供法律援助志愿服务。第二十五条,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可以组织从事法学教育,研究工作的人员和法学专业学生作为法律援助志愿者.在司法行政部门指导下,依法为经济困难公民和符合法定条件的其他当事人提供法律咨询.代拟法律文书 案件代理。劳动争议调解与仲裁代理服务、第二十六条,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加强与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 残疾人联合会。老龄协会等沟通协调、建立法律援助志愿服务工作协作机制 共同开展针对困难职工,进城务工人员,未成年人.妇女、残疾人。老年人等特定群体的专项法律援助志愿服务活动、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受法律援助机构委托招募法律援助志愿者、或者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等群团组织自行组织招募的 应当接受法律援助机构的业务指导、引导志愿者落实法律援助服务标准。有关工作进行备案登记.第二十七条,司法行政机关应当与文明办,民政,卫生健康.老龄办、共产主义青年团等部门和单位加强协作,共享全国性志愿服务平台有关法律援助志愿信息,依托现有志愿服务平台建立法律援助志愿服务信息登录和注册页面 实现法律援助志愿者的网上申请、审核等管理、以及志愿服务信息的查询.下载.第二十八条,对在法律援助志愿服务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由司法行政机关按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