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保障机制第二十八条,完善从事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活动机构的管理制度,健全信用评价,监督惩罚,准入退出等机制、提升鉴定评估工作质量 省级、市地级党委和政府根据本地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实际 统筹推进本地区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专业力量建设 满足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需求 第二十九条、国家建立健全统一的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标准体系。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开展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关键技术方法研究,生态环境部会同相关部门构建并完善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标准体系框架.充分依托现有平台建立完善服务于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数据平台 生态环境部负责制定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总纲和关键技术环节,基本生态环境要素,基础方法等基础性技术标准、商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后 与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国务院相关主管部门可以根据职责或者工作需要,制定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专项技术规范.第三十条,赔偿义务人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无法修复的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资金作为政府非税收入,实行国库集中收缴,全额上缴本级国库。纳入一般公共预算管理、赔偿权利人及其指定的部门或机构根据磋商协议或生效判决要求、结合本区域生态环境损害情况开展替代修复,第三十一条,赔偿权利人及其指定的部门或机构可以积极创新公众参与方式.邀请相关部门,专家和利益相关的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参加索赔磋商 索赔诉讼或者生态环境修复.接受公众监督,生态环境损害调查、鉴定评估 修复方案编制等工作中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事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协议 诉讼裁判文书.赔偿资金使用情况和生态环境修复效果等信息应当依法向社会公开,保障公众知情权。第三十二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信息和重大案件信息的报告机制,省级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于每年1月底前,将本地区上年度工作情况报送生态环境部 生态环境部于每年3月底前,将上年度全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情况汇总后.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第三十三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纳入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以及环境保护相关考核、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突出问题纳入中央和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范围,中央和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发现需要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的。移送有关地方政府依照本规定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组织开展索赔。建立重大案件督办机制,赔偿权利人及其指定的部门或机构应当对重大案件建立台账、排出时间表.加快推进,第三十四条。赔偿权利人及其指定的部门或机构的负责人 工作人员.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过程中存在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情形的。按照有关规定交由纪检监察机关依纪依法处理。涉嫌犯罪的 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三十五条 对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中有显著成绩 守护好人民群众优美生态环境的单位和个人,按规定给予表彰奖励.